季川
說到秋月,也許你的腦海裡立馬會浮現出一幅畫面,一輪皎月凌空,山林安靜,花草安靜,村莊安靜,小河安靜,只有偶爾的蟲鳴在襯托寂靜的夜色,萬物都在秋月的懷抱中,享受秋夜裡的清涼和秋月的撫慰。古往今來,好像秋月一直被人們追捧著,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都喜歡將秋月大書特書,不惜筆墨,不吝贊美之詞。
我一直在想,人們喜歡秋月,無非是把秋月作為一種既具象又抽象的意象,在人生得意或者失意之時,在命運跌宕或順暢之時,在時空騰挪或者輾轉之時,有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罷了。
秋月之美,在於恬靜、安詳之態無與倫比。無論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月盈還是月虧,它都會跟著秋天,書寫大自然應有的篇章。記得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據說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在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捨,26歲的李白,在月白霜清的秋夜,思鄉情切,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全詩近乎口語,沒有任何精雕細琢,卻朗朗上口,營造的情景意境,令人難忘。
秋月之美,在於可把玩、可欣賞。至於如何把玩、欣賞,我們不妨看看古詩詞裡的眾多記載。唐朝詩人韋應物《月下會徐十一草堂》:『暫輟觀書夜,還題玩月詩。』,說暫時放下夜晚不看書的時光,繼續去寫欣賞月亮的詩歌。金代詩人元好問《滿庭芳》詞:『絳闕凌風,瑤池玩月,眾仙侍立清班。』好像還原了天庭仙境裡的瑤池賞月情景。而清代落魄文人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納涼玩月,到處有之。』其中記錄了他與愛妻陳芸的賞月雅事與樂事。
秋月之美,在於可寄思、可解愁、可釋懷。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樣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一首思念弟弟蘇轍的詩歌。據說蘇軾兄弟感情深,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政見不合,他被外放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由於同弟弟分別近七年未見,甚為想念。他原來任杭州通判(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因為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相當於軍師參謀),特地請求北徙,這樣見面就方便許多。可是到達密州(今山東諸城)後,這一願望仍然沒有實現。時值中秋,皜月當空,銀輝滿地,他感慨萬千,借著酒性,一揮而就。詞中字字句句,點點滴滴,無不是對人生中無不散之筵席的萬分感嘆。
而唐朝詩人王昌齡著名的《出塞》詩歌,以冷月入手,希望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讓老百姓盡快過上太平日子,抒發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歌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說白了,秋月之美,是小美也是大美,小美就是個人思緒,大美就是家國情懷,人生苦短,歲月悠長,人們鍾情的那輪秋月啊,一千年一萬年,都不會改變你仰望與珍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