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舊民俗閃耀在新時代》
三姑石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對於鄉間的民俗『一定要傳承好,整合好,利用好。』關注鄉土民俗建設的學者也多次呼吁,『對於鄉土民俗這一重要文化遺產急需搜集整理成書,現在流傳在東北地區民俗知情的老人越來越少,即使知道的老人也可能是只言片語,如果不及時搶救,系統整理,就有徹底消失的可能。』慶安縣七十一歲的退伍老兵宋傑從眾多東北民俗中精選有代表性的民俗,集錦成《舊風俗閃耀在新時代》一書。
在這部《舊民俗閃耀在新時代》,用活生生事實,集中反映了大眾對民俗的興趣和訴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民俗是中華民族特殊的精神標識,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民俗是一種寶藏,也是一種潛能,它長期在民間流傳,被民眾廣泛接受,並且能夠持續傳承,正是因為它引起了民眾思想共鳴和感情共融。這些收集到的民俗,不是簡單地照錄和復制,而是深入挖掘到其內涵和本質,突出撰寫每篇民俗蘊含的情感,讓情感成為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沿著這條紅線,對每一個民俗產生的背景、形成的過程、社會的影響、著力進行尋根求源,從探源中找到情感底色,表敘地如此栩栩如生,既與民心相融,又和時代相通,成為與時俱進、兼容並蓄的文明賡續。
這些民俗過年也好,度節也罷,都是祈求平安,謀求幸福,讓人過上更加富裕的日子。正是基於這點,纔勾連起展望情懷,激活了過往記憶,盤活了文化魅力,呈現出對文化的積淀,情感的凝聚;但又不拘泥傳統,不迎合流俗,極力彰顯文化的張力,突出時代的活力。這種對民俗新穎的表達,既給生活加分,也給節日添彩。
人們常常感到昨天已經遠去,甚至對遠去變得淡忘、冷漠與麻木。這也難怪民俗在民間根深蒂固。這部文集有著別具一格的獨創性。它的獨特就在於用全新的視角,對每一個民俗在追述中有拷問,有反思,也就有了純度的真實感,有了強烈的吸引力,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
這部作品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東北民俗民風中所展現的淳朴、厚道與善良,故事情節簡單自然,細節真實細膩,淡淡的苦澀中透出淺淺的懮傷。看得出作者對歲月是經過長時間的過濾,沈淀後更准確地解讀了那個時代。過去歲月產生的民俗,與當下時代的距離拉得越長,情感上的距離反而拉得越近。這種表述似乎像長焦鏡頭,距離越長,越能表現細節,該忽略的,自然淡化了;該突出的,反而更密切了,也更清晰了。
民俗是一個文化遺產,是對歷史的記憶,它是通過一個個民俗來展現的,所以說民俗銘刻著歷史的文脈,民族的記憶,精神的基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民俗這一文化遺產,不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是要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激活內在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誠如作者在書中寫的:『春聯已不單單是春聯,而是中國人的心靈底片,是傳統大戲;窗花也不單單是窗花,而是中國人的心靈圖紙,是生命的吟唱。爆竹是中國人向天地致敬的媒介,餃子則是以食感恩的載體。』在《回家拜年》一節中,作者突出寫一個『回』字,『在回家的路上,有多少雙眼睛,望著村頭的路口,盼著兒女出現在視線裡,年夜餃子還留在鍋裡,給孫輩的壓歲錢還裝在兜裡,只等那清脆的「爺爺奶奶」的喊聲響在耳邊。』這種描寫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情感魅力,也最有力地證明,年俗是根系所在,靈魂所在。
民俗中的節日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節日,既然是文化節日,就必須具備文化氣息和文化元素,如果缺少了這一點,那就丟棄了民俗的根和魂。節日的民俗不管如何營造都不能丟了歡樂祥和的家庭氣氛這一要素。在這部文集裡寫到了許多節日民俗,當然也寫到民俗要與時俱進,要改革和創新,但他特別強調的仍舊是過節過的是親情,是團聚,是情感,一家人自己動手,准備過節的物品其樂融融,熱熱鬧鬧。到飯館吃頓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已經多層面的滲入到民俗中,原本高雅而實用楹聯與書法相結合的藝術,逐漸演變成低俗的商品文化產物,這必然會導致缺少情操,缺少情感,丟失了節俗的氛圍。
通讀這部百篇民俗集錦,最鮮明最突出的感覺,就是有著情感之美。民俗產生於民間,終要回歸於民間,服務於民俗,必須融入感情,以感情之美作為中心,如果離開了情感的參與,其作品是不成立的,也不會引起共鳴,大眾也不會接受。從這部文集的字裡行間中可以看得出,他把情感作為基調,突出寫情感,寫得撞人心扉,這纔使得每篇民俗都能夠撥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人產生一種『哭要出聲,痛要落淚』的效果。如果丟失情感,只介紹某一種民俗做法,那就猶如稀薄的空氣,讓人難以觸摸。他把情感作為撰寫民俗的生命,下足功夫表達情感。他突出寫情感,卻又不赤裸地表白情感,而是把情感寫得潛在、隱藏、內斂,以一種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狀態呈現出來,讓情感隱匿地表達,輕盈地滲透,使作品的內涵卻有著強烈的張力。這種表達是通過故事細節呈現,表達得如此深沈凝重,抒發得如此厚實淳朴。
這部《舊民俗閃耀在新時代》所表達的感情是朴實直率的,沒有矯樣造作,寫得非常真摯飽滿,通篇彌漫著煙火氣和泥土味。他也寫到景、寫到事,但始終移情入景,托物言志,借事抒情,把真摯情感傾注到筆端,似乎有股清泉緩緩注入心田,在清新裡感受到真摯的情感,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自然也就把民俗當作瑰寶傳承下去,並讓它在新時代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