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⑥
蘭河鄉:繪出種植好風景
文/攝 潘成軍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走進蘭西縣蘭河鄉,看著田間地頭的秧苗,看著農家小院的青菜,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黑土地是塊寶,辛勤的種植繪出一片迷人的好風景。

蘭河鄉相比於蘭西縣的其他鄉鎮,在資源、地理位置諸多方面並不具有太多的優勢,主要產業是傳統的種植業。怎樣向種植業要效益,依靠種植業謀取振興?蘭河鄉黨政一班人立足實際,謀劃種植文章,建立種植基地,發展小菜園套種復種,走出了一條以『種』興農的強鄉興農之路。
『依靠傳統的種植品種和小家小戶單打獨斗,種植農作物不會有太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經營的方式,發展種植基地,向種植要效益。』蘭河鄉鄉長趙威對種植基地帶來的好處頗為認可。

據趙威介紹,蘭河鄉現有架式豆角、優質訂單高粱、毛豆套種鮮食玉米、紅旗村薺菜、千畝糯玉米、千畝蟹稻等多個種植基地,每一個基地都有自己的種植特色。位於擁軍村的優質高粱訂單種植基地總面積4800畝,他們采取『企業+村組織+合作社』模式,由擁軍村作為經營主體,以每畝地840元流轉農戶土地4800畝,由前萬富水稻種植合作社和國柱玉米種植合作社為托管主體,企業訂單收購。基地選用的種植品種是優質高粱品種矮糯10,畝投入成本1220元,包括種子、化肥、機耕和收獲等費用。預計畝產高粱1100斤,企業收購價每斤1.9元,預計實現收入2090元,扣除成本,預計畝實現純收入870元。這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流轉土地的村民在獲取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高粱田間管理獲得報酬,增加收入。位於紅旗村紅旗裡屯的千畝蟹稻種植基地,總種植面積1000畝,由紅旗裡屯多名水稻種植戶聯合種植。基地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相結合,一地兩用、一水兩用,建立河蟹與稻田共生農業生態模式。基地投放蟹苗7000斤,畝投入成本200多元,預計每畝可產成蟹30斤左右,每斤成蟹市場銷售價30元左右,實現收入約1000元,扣除成本,畝純收入700元左右;水稻畝產1100斤畝投入成本1100元,扣除成本後,畝實現純收入500元,兩項合計畝純收入約1200元。通過千畝蟹稻種植基地,還可帶動和示范本地農民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稻蟹雙豐收。

種植基地建設自然要算明白經濟效益賬,小菜園產業也會做出經濟效益『大』文章。鄉黨委書記王永波帶領蘭河鄉黨政一班人在緊抓種植基地這塊『西瓜』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撿拾小菜園經濟這粒『芝麻』,為發展小菜園產業,打造小園套種專業屯,蘭河鄉在紅堡滿族村以套復種植大蒜、毛蔥、毛豆發展小菜園,每年清明前後,家家戶戶就開始種植大蒜或毛蔥,到『六一』前後,蒜苗長到半尺高,此時在壟溝開始套種大豆、旱煙和黏玉米,半畝大的小菜園大蒜套種大豆、大蒜可收入2500元,大豆可收入2000元;大蒜套種旱煙,大蒜可收入2500元,旱煙可收入3000元;大蒜套種黏玉米,大蒜可收入2500元,黏玉米可收入2200元。這樣計算,平均每半畝小園可收入5000元左右,全屯29戶村民年可收入14.5萬元。擁軍村唐家崗屯有農戶36戶,1600畝土地全部流轉給田谷園合作社,農戶全部種植屯小菜,種植黃金勾豆角和毛豆,成立了小園菜集市,農戶種植小園菜不出門就能掙到錢。蘭河鄉還協助擁軍村建造了西游主題樂園,實施了村屯道路硬化,村容美化、綠化、亮化,村民們的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
蘭河鄉以『種』興農的強鄉興農之路繪出了種植好風景,正為鄉村振興鋪就著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