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6月30日訊 ( 楊忠 莊義彬 ) 在今年的田間管理中,慶安縣歡勝鄉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機械、新裝備,徹底擺脫了傳統作業方式,開始全面向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的新型作業轉換昇級,實現了田間管理由機械化向智能化、粗放型向精准型轉變,農民真正把『會』種地變為『慧』管田。
歡勝鄉是一個水旱兼營的大鄉,全鄉80%以上的耕地已實現了流轉和托管,由種田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經營,便於機械耕作經營。鄉黨委政府動員這些經營實體購買先進的機械生產設備,生產機械得到了普及。為大力推進智能化生產,鄉政府在田間地頭舉辦培訓班,面對面手把手地向農戶傳授新技術,現場解答種植戶的提問,全力提高種植戶科技種管水平。同時他們還采取能人傳幫帶等形式,對智能機械操作進行技術培訓,全鄉有120名操作手掌握了智能機械的操作。全鄉1.2萬畝稻田都是由無人機噴灑藥劑,把藥均勻撒在稻田裡。農戶高興地說,這無人機可真給力,既省錢又省力,最關鍵的是快捷、提質、節本,讓咱農民真正當了甩手掌櫃的。
為了更好地進行水稻田間管理,水稻種植戶對大馬力機車進行改裝,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開展深松防寒、封閉滅草作業,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植保無人機不但能防蟲滅草,還能噴灑返青肥、分?肥。由於霧化效果好,避免了漏噴、復噴現象,不僅減少了人工費用,作業效率也快捷。過去全鄉鏟地、趟地、追肥,沒有十天半月下不來。現在可以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機械費用比人工費用降低一半還多。
過去玉米和大豆從出苗到掛鋤一般要進行三鏟三趟,雖然有機械拉動,但仍需人跟在犁杖後頭扶犁,俗稱『犁後喘』。現在農戶在耕作機上,安裝深松杆尺、齒輪履帶,由北斗智慧導航,解決了翻地機車大輪碾壓造成的壟溝板結問題,也不用人工跟車作業。這種新技術、新機械作業靈活,運行經濟,耕作精細,實現了一舉多得,開始由機械化向智能化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