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萬希龍 全媒體記者 宋博文
『要說現在的技術發展得真快呀,現在我一年四季都有地種、有錢賺。』談起海倫市東風鎮仁東村新建的寒地新型免燒溫室大棚,脫貧戶崔淑蘭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近年來仁東村為改變村民冬季『半年閑』的現狀,主動謀劃產業,大膽探索實踐,建成了寒地新型免燒溫室大棚,並建設蝦稻米養殖區和仁東村小菜園,帶領村民一起走出致富新路子。
2020年,仁東村利用幫扶項目資金,建成4棟溫室大棚,12棟鋼骨架大棚。2021年,村黨支部班子面對大棚種植蔬菜成本高、利潤低,大棚冬季閑置,農民習慣『貓冬』等問題,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研究探討,最終確定了由『單一種植』向『種養結合』轉變的發展思路。仁東村先後到江蘇宿遷、沐陽等地考察學習溫室大棚發展網箱養殖先進經驗,通過對比算賬,一個5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養殖小龍蝦效益比種植蔬菜能多收入2萬元,村『兩委』便牽頭搞起了試養,與江蘇、遼寧等地水產品養殖基地對接,在原有溫室大棚試養起了小龍蝦、河蟹和林蛙等水產品,並聯系水產總站給予技術支持。年前第一批成品錯季銷售,2600斤小龍蝦銷售一空,每斤賣到了38元,淨賺5萬多元,河蟹最高賣到了68元,每斤10只左右的林蛙也賣到了150元,當年就帶動脫貧戶戶均增收5000元。
這一成果更加堅定了仁東村黨支部一班人堅定走產業振興發展之路的信心。他們以水產品養殖產業為軸心,主動解決疫情期間蝦苗配送不及時、成活率低等問題,學習小龍蝦繁殖技術,建設繁育池,越冬池,實現小龍蝦自繁自養,既省去了蝦苗運輸環節,也降低了養殖成本。為改變小龍蝦等水產品養殖銷售的單一模式,村黨支部引帶15戶有養殖意願、頭腦靈活的農戶在稻田裡養小龍蝦和河蟹,同時,村集體利用離縣城較近的優勢,著力建設打造仁東村周邊游設施,設置小龍蝦垂釣項目,吸引中小學生到仁東體驗稻田農耕文化。仁東村還成立了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采摘經濟,建設小菜園有1.2萬平方米,由合作社統一品種、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管理,其中2000平方米溫室大棚,用於發展冬季草莓采摘,讓游客一年四季都能來仁東村游玩。
在大膽嘗試邁出養殖小龍蝦、河蟹等特色水產品的第一步後,仁東村探索走出了多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促進產業鏈延伸昇級。以文化展示、農業科普為主,打造景觀路、文化牆等展示載體,並舉辦『仁東村夏季小龍蝦文化節』,集宣傳、購物、品鑒為一體,擴大知名度。以小龍蝦、河蟹垂釣和綠色有機果蔬種植、采摘為主,為園區增加休閑娛樂元素,吸引周邊消費者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以小龍蝦、河蟹、果蔬、家禽等美食為主,為園區拼接餐飲美食板塊,讓我們仁東村成為嘗麻辣龍蝦、吃綠色果蔬、喝仁東山泉、品仁東燒酒的美食家園。
據介紹,仁東村要把溫室大棚基地打造成讓村民茶餘飯後來養殖區休閑散步、觀稻賞景,享受樂趣,又能吸引游客游玩賞稻觀蝦、自垂自釣、進駐農家小院自助美食,成為兒童和青少年紅色教育打卡地,進一步拓寬成為仁東村產業增收、帶動農民致富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