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母愛的長度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6-13 字體:

戴顯龍
 

  某天,我在家裡整理起老照片,並將它們逐一掃描,再傳入雲端保存。她,就坐在我的身邊,一邊拆相冊,一邊遞照片,一邊訴說著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當然說的最多的,還是我兒時的頑皮與乖戾。

  在這些老照片裡,有一張我最喜歡的,因為有著漂亮的她。

  那是1986年,她20歲,深邃而又溫和的眸子裡,透著些許的稚嫩,隱藏著入世不久的成熟與不羈。她側著身子,暖似熏風,笑容如同晚春綻開的牡丹,她的身後,是春天裡郁郁蔥蔥的樹林,還有陽光下小聚的人們。

  那年,她身高1.61米。

  過了幾年,她認識了她的丈夫;又過了一兩年,在一個剛剛過春分的時節,她迎來了我。她記得那天,宜城迎來春天的第一場雨,院子裡的杏花呼之欲出。子夜時分,半睡半醒間,她夢見電視劇封神榜裡的龍飛入院中,夢醒間,一陣疼痛襲上她的腹部,像極了一個遠途歸來的旅人在急切地敲著家門。後來,丈夫扶著她去了醫院,而我,終於在凌晨順利降生;而那個夢,就成了我名字的由來。

  之後的日子,她靜靜地看著襁褓中熟睡的我。窗外,隨著太陽向北回歸線的日漸北移,杏樹的花簇逐漸綻放出熱烈的暖。繼續綻放的,還有她對我的愛。

  我從世界的彼端而來,從與她相遇的那一天起,開始游歷於這紛擾的塵世。在她的呵護下,我緩慢而又匆忙地成長。

  世人常說,養兒育女,是一個母親窮其一生平凡而偉大的事業。『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媽媽在我成長的路上,有著異於常人的鋼鐵意志。

  我貪吃的毛病是與生俱來的。因為我貪婪地從母體吸收了過多的營養,媽媽自我出生便患上了非常嚴重的骨質疏松,軟化的脊椎,令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站立。後來雖可以下地走路,但始終不能再如生我之前那般健康,甚至在剛剛下地的那幾年裡,她不敢用力打噴嚏。腰疼、背疼、無法工作,便是我對媽媽的記憶。

  生活是色香味俱全的,那天,媽媽她系著藍色碎花圍裙,站在稍高一點的灶臺前,小心翼翼的將碗裡黃色的蛋液倒入那逐漸昇溫的油鍋中。空氣中充斥著雞蛋在油炒時特有的香味。那鍋鏟劃過鐵鍋的聲音,尖銳而刺耳,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緊縮。

  這是我成長路上,十幾年如一日的場景,每天清晨,她都會拖著瘦小而脆弱的身板,雷打不動地為我端出一碗香噴噴的蛋炒飯;中午和晚上,媽媽又會給全家做出一桌子可口的飯菜;平時,媽媽更會不辭辛苦地處理好家裡的大小事宜。

  隨手翻到一張1996年的照片,媽媽的眸子不再深邃溫和,多了些許滄桑,她站在爸爸身邊,與他的下巴齊平;而婚紗照上,她與他的耳朵齊平。

  那年,她30歲,身高1.51米。

  對比1986年的照片,她烏黑的發不再纖弱,她的面盤上,那一抹少女純情已然不在;十年間的一切,竟恍如隔世。

  我很難想象在我記事前,媽媽承受過多大的痛苦,纔走出陰影,有了支橕她站起來並一直剛強下去的毅力。後來,我越長越高,而媽媽,卻一點點的繼續矮下去。其實,按照基因檢測,我的身高可能最多只有1.72米,而實際卻長到了1.82米。高考之後,我前往1650公裡以外的長春求學,寒假回家的那天,媽媽提前准備了一桌子我最愛吃的飯菜。飯後,我再次看到媽媽在輕揉自己的腰部,那一刻我告訴自己,如果我的母愛有長度,那一定是『十公分』。

  而這『十公分』的慈恩,我可能一生都無以為報。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