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故鄉五月醬飄香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5-23 字體:

於凌雲
 

  故鄉在呼蘭河西,一個古老的田園小鎮。

  這裡,民俗文化悠久,農家的大醬,不僅味美好吃,而且,遠近聞名!有民謠道:呼蘭河畔好風光,山青水秀柳絲長,杏花紅喲菜花黃,小屯五月醬飄香。

  農家五月,在故鄉老屯,總會聞到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兒,輕風般地撲面而來,它不是花香,亦不是果香;仔細搜尋纔發現,原來是從民居窗前的醬缸裡,傳出的大醬的香味。這香味濃濃的,有時又淡淡的,沁人心脾,回味悠長,撩撥著你的思鄉情懷!

  大醬,是故鄉人餐桌上,必備的調味品。

  食用大醬,是故鄉人的傳統習俗。特別是到了春天。從野外挖回些鮮嫩的『婆婆丁』,擇好、洗淨、再扒幾棵小園子裡的大蔥。吃著香噴噴的小米乾飯,就著婆婆丁、大蔥蘸大醬,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相比之下,魚呀,肉啊,都有些遜色。夏日的餐桌,更是一頓也離不開大醬。小園裡的水靈靈的小白菜、綠生生的小蘿卜菜、香菜、生菜、臭菜……給農家的餐桌,添了新內容。扒一口飯,夾一柱子小青菜,蘸點大醬,填入口中,那滋味兒清香爽口,可使你食欲大增!

  冬日裡,在故鄉人的餐桌上,大醬仍不可少。隨著季節的變化,農家的青菜,漸漸的少了。這時候,炸上一碟辣椒醬,立時,又辣又香伴著豆油蔥花饞人的香味,彌漫了全屋。用炸好的乾甜菜纓子或是凍白菜,蘸著辣椒醬,吃著新出鍋的玉米面大餅子,那真是香中含辣,辣中有香,既開胃又解油膩,吃起來就不願撂筷子。乾甜菜纓子、凍白菜別看不起眼兒,它可是農家餐桌上,一道獨特的佳餚!

  做大醬,是故鄉人的拿手『絕活』,家鄉的女人,都做得一手好大醬。做大醬,季節性很強。出了正月進二月,女人們就張羅做醬了。一般都是選下半月,月牙兒往回消,這時候?醬,醬塊子不長蛆。

  ?醬前,先將黃豆挑淨,除去雜質。我們這兒,做醬用的黃豆,都是自己種的『綠色食品』。挑醬豆可是個十分認真的活,是家裡大人們的事,小孩子只能在一邊看熱鬧。

  一般都是把『八仙桌子』放到炕上,呈斜坡形。桌面四周,用筷子一根接一根地圍上,只在斜坡下端留一個開口,將豆子倒在桌子上。挑豆人兩眼死死地盯著桌面,看著豆粒嘩嘩拉拉地滾落下來,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只剩下土塊和雜物,挑完的醬豆,金燦燦的,圓滾滾的,土星皆無!

  ?醬時,要將豆子淘洗乾淨,放到鍋裡,加上適量的水,然後,捂嚴鍋蓋,便在灶下填柴生火。鍋燒開了,整個廚房,都被熱氣籠罩了。一股豆香,不斷地從鍋蓋縫兒裡擠出來,溢滿全屋。這時,若是屯鄰們有誰走進屋,第一句便是:『喲,?醬了?』燒二遍火時,要將鍋中的豆子用鐵鏟子上下翻個兒。若是滿鍋豆子,上下翻不均勻,就得『倒鍋』,然後,再重新燒火。女人們惦著鍋裡的豆子,晚上覺都睡不實,第二天老早就起來,忙三火四地扒了兩碗飯,就神秘兮兮地去掀鍋。

  隨著『呼——』的一股熱氣,立時,豆香撲鼻,香氣繞梁。再看鍋裡,金燦燦的豆子,變成了老黃色。豆粒用手指一捻,稀面,見狀,女人纔松了一口氣,高興地嚷著;『快來看啊,成色不錯,比去年的還好,出鍋嘍!』

  這時,男人也挽起袖子,紮上圍裙忙活起來。女人們將鍋裡用『醬杵子』搗碎的黏糊糊的豆子,精心地做成上頭小、下邊大、四角四棱的小立方體,即『醬塊子』。做成的醬塊子,油汪汪的直冒熱氣。在面板上放些日子,硬實了,就用大批子烏拉草,做成『馬連垛』打底的『醬吊子』,把醬塊子一塊一塊地拴好,兩個一對,系結實,掛在牆上或木杆上。也有用紙包的,然後放好,按時翻個,妥善保管。到了農歷四月,醬塊子『隔』好了,這時,女人們都搶抓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好日子,紛紛開始下醬。下醬的工序,比起?醬來更為關鍵。先將醬塊子用清水刷淨,然後,掰成小碎塊兒,挑淨蟲蛹,用笸籮盛好,選晴好天氣,放到陽光下曬,曬好了,便統統倒入缸內。按比例加鹽(三斤醬,一斤鹽),最後加入適量的水。下完的醬,蓋好缸蓋兒,三天後方能打耙,每日早晚各一次,頭一次打醬耙,那動人的場面,實在令人難忘。

  早晨,太陽剛冒紅,淡淡的薄霧猶如輕紗。嫩綠的秧苗上,掛滿了亮晶晶的露水珠兒。女人們老早就起來了,匆匆洗了兩把臉,洗淨手比賽似地開始打醬耙。鄰裡間不時傳出女人的說笑聲,她們頭上圍著紗巾,紮著圍裙,站在醬缸邊,揮動醬耙,隨著『咯登咯登』的響聲,缸裡的醬直翻花。一邊打耙一邊把缸裡的醬塊子攥碎,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雖然每次要打幾百下,額角上掛滿了汗珠兒,可心中卻滿是愜意。

  打耙之後,還要用鐵勺子將缸裡的『醬沫子』撇出,這樣,可清除醬中雜物。為了驗證咸淡,女人便用二拇指,蘸一下缸裡的醬,放入口中品嘗。立時,臉上露出一絲笑意:咸淡正好!醬缸口,用見方的白花棋布做『蒙子』罩好,四角墜上小鐵塊。按習俗,醬缸蒙子上,還要綴上一塊紅布條兒,怕誰家的『雙身子』女人看了,醬變味兒。沒過月的大醬,吃著有點苦巴溜的,不能用來炸醬或炒菜時爆鍋。過月之後,醬發過來了,每當清晨或傍晚打醬耙時,一股大醬的香味兒飄滿全屯。為了保管好缸裡的醬,還要備一頂秫秸蔑兒編的,尖頂『醬帽子』。晴天取下來,夜間和風雨天扣在醬缸上。這樣,不管天氣怎麼變化,都能確保缸裡的醬安然無恙。

  在故鄉老屯,盡管生活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可是,做為調味品的大醬,卻始終離不開人們的餐桌。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