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定秀
我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那時候,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匱乏,孩子們除了玩游戲外,便沒有什麼其它娛樂項目。不過,正是因為這些游戲,纔充實了我的童年,讓我的童年變得有趣而快樂。
首先是翻花繩游戲。找一根半米左右長的線繩,把兩頭打結,然後以『包剪錘』形式,確定雙方先後次序。輸家將線繩橕開編成一種花樣圖案,贏家再翻成另一種花樣接過來。這種游戲主要考驗眼力和手指靈活度,練習幾次之後,我就能和堂姐一起玩耍了。有時也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們放慢速度,一邊研究,一邊試著翻,發現錯誤再返回;很多次,眼見離成功只差一步,哪知手指一滑,線繩亂成一團,心理懊悔不已。有時也會不耐煩,翻不過去就氣急敗壞地把線繩亂扯一通。更多時候為幸運闖過關,而欣喜若狂,激動不已。甭管哪樣,我們都百玩不厭,常常一玩一下午,樂不思蜀。
其次是跳皮筋,這是農村女孩子參與最多的一項戶外游戲。把一根彈性環狀的細繩,由兩個人牽引拉直後,其他小伙伴就可以在裡面跳了。從腳踝跳起,依次到膝蓋、垂手、腋下、頭頂,最後到小舉、大舉。成員三人或三人以上,缺人的時候,也會拉上男生,讓他在皮筋裡充當『樁子』。猶記得,班上有位女生,身材矮小,性格內向,可跳皮筋卻身輕如燕,彈跳自如。自從被發現之後,從此,一有跳皮筋活動,大家都爭著搶她。後來她逐漸變得活潑自信起來。跳皮筋最有樂趣的要數念著兒歌邊唱邊跳了:『小皮球,香蕉梨,馬蓮花開二十一。』雙腳不停地踏著拍子跟著節奏,會越跳越歡快,越跳越有勁,跳到天黑都不想回家。
最後是丟手絹,男女皆可參加的一項集體游戲,我們通常在體育課上玩。幾十個人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坐下來,然後由老師選丟手絹同學。每當這時,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把手臂舉得高高的,想做那個幸運兒。可是只能有一個,被選中的同學,如同中了大獎,樂得合不攏嘴。沒被選中的同學,也不受影響依然歡天喜地。歌謠一響,丟手絹的同學立即沿著外圈跑起來,同學們的心隨之也跟著砰砰亂跳,生怕手絹丟在自己身後。歌聲一停,手絹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丟在某同學的背後了,如果某同學沒發現,他就會被罰站在圈內唱歌跳舞或者學動物叫。這個節目把游戲推向了高潮,尤其是後者,不管誰學,都能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令人難忘。
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游戲,如過家家,踩影子,捉迷藏,走石子,老鷹捉小雞。男孩子玩的游戲有,慣炮,斗雞,扔沙包,滾鐵環,玩彈珠,木頭人等。每一種游戲,都會給我的童年帶來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