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春天的早晨,古鎮陳爐天空湛藍湛藍,像一塊玉石鑲在高空,溫潤無暇。微風習習,空氣中散發著泥土的清香,小院的瓷窯燒得正旺,絲絲青煙從高聳的煙囪冒出,渺渺裊裊,在藍天的映襯下若隱若現。
老秦心情不錯,先是仔細觀察了瓷窯的溫度,然後坐在拉坯轉盤前的小木凳上,不緊不慢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從保鮮膜中取出一塊泥料,不偏不倚拍在轉盤中心點上,老秦腳踩轉盤開關,速度一百二十轉,與此同時,他已經沾濕雙手,對著那塊泥料反復揉捏,用手掌調節泥巴的軟硬程度。慢慢的,泥料中心點找好,軟硬程度也恰到好處,他的右手大拇指微微向下回扣,泥料中心漸漸開出一個圓口。接著,老秦輕輕用力擠壓泥料,一點點拔高泥坯高度,泥料漸漸出現瓶肚、瓶頸、瓶口,再用刮片輕微修整表面,一個弧線圓潤、器型優美的梅瓶坯初步完成。
拉坯過程看似簡單,可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想當年,老秦還是小秦,剛剛走進耀瓷總廠拉坯車間,師傅就教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天拉坯幾百個,直到閉著眼睛也不會出錯,纔算出了徒。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祖祖輩輩從事陶瓷制作的緣故,小秦喜歡和泥巴打交道,喜歡土變成泥、泥變成坯、坯變成瓷的過程,每每坐在拉坯轉盤前,他總是感覺自己很神氣,像魔術師,更像藝術家,因為小小的泥巴在自己的手裡發生了神奇變化,就像平淡無奇的蛹變成五彩斑斕的蝶,精彩絕妙,讓人充滿無限期待。
在瓷廠兢兢業業工作了二十多年,掌握了制瓷的各個環節,小秦變成了老秦,卻又趕上企業改制,老秦下崗,和同事一起外出打工、做生意,雖然收入還不錯,可離開瓷廠的老秦渾身不得勁,無論走到哪裡,眼前總是出現拉坯的轉盤和整齊排列的泥坯,醒來卻是陌生的床鋪和天空。思前想後,老秦回到古鎮,在自家小院建造了瓷窯和作坊,開始了手工制瓷。
老秦深知,不同於流水線瓷的千篇一律,手工瓷必須以獨特的神韻贏得人們的喜愛,而神韻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到,所以,在瓷器上傾入時間、汗水和情感,堅持雙手制作,用時間磨練功力,以技藝打造良器,不斷追求品質和品位,纔能得到『獨一無二』的手工瓷。正因如此,老秦一心一意做瓷,在器型、胎體、釉面和畫工上下功夫,漸漸的,他做出的瓷器造型莊重、質地上乘、裝飾巧妙、釉色奇幻,深得顧客青睞。
這幾年,鄉村游盛行,古鎮因為獨特的耀瓷文化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到來。在老秦的手工作坊,游客可以參觀制瓷的各個環節,制泥、拉坯、刻花、上釉、燒制。當然,相比於其他環節,游客更願意觀看老秦拉坯,因為拉坯是泥巴的蛻變之旅,更是體現陶工藝術靈魂的關鍵時刻。在老秦的陶瓷小院,游客自覺圍成一圈,像觀賞個人表演秀一樣觀看老秦拉坯,此時的老秦沈靜、自信,心中只有轉盤上的一團泥巴,別無他物。
有時候,老秦會向游客講述一些耀州瓷悠久的歷史和發展,以及自己的見地和困惑,年輕游客被這種古老的手工所吸引,留下來跟著老秦學手藝。面對他們的到來,老秦很欣慰,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他們,因為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陶瓷制作行列,耀州瓷纔不會衰落,中國古老的陶瓷工藝纔會發揚光大。
手工陶瓷制作為老秦帶來了收入,盡管不是很豐厚,但他的內心日漸充盈、飽滿,煩惱也好像少了許多。在市裡舉辦的陶瓷創作競賽上,老秦屢屢獲獎,在金燦燦的獲獎證書上,總有『陶瓷工匠』四個大字,鄉下人質朴,覺得四個字叫起來麻煩,索性就叫老秦『陶匠』。老秦喜歡『陶匠』這個稱呼,感覺是對自己最好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