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彬
春意盎然,燕子飛,細雨如絲,藤蔓綠。行走於輕煙彌漫的隱隱青山中,和清明這一飽含詩意的節氣,來一場溫柔的相遇。
遇見清明,在略顯清冷而滿懷思念的詩詞裡。其中,最能勾起無限愁思的,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短短幾句,卻不經意地道出了行人的惆悵與哀傷,讓人禁不住落淚。而宋代詩人方岳在提及清明之時,又是另外一種口吻,『淡煙疏雨清明日,飛絮落花游子心。燕話春愁初睡起,一簾草色暮池深。』他是在盼望著,盼望著這繽紛的飛絮和落花能為遠在異鄉的游子捎上幾縷愁思。人生在世,是該心懷盼望的,不管此時是何種處境,只要心懷盼望,總能迎來一線生機。
遇見清明,在追思先人及傳承祖先信仰的傳統儀式裡。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明節這一天,我們或帶上鮮花美酒,或帶上親手做的小點心,攜同家人,登山祭奠已故的先人。靜默著,追溯家族的精神源頭,回憶起先人們往日對我們的呵護與關心,不忘先人們的諄諄教誨,把先人們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遇見清明,在香氣四溢的時令美食裡。猶記得,每年的清明前夕,鄰家的婦人們都會采摘來新鮮嫩綠的艾草,置於石舀,搗碎成汁,然後加入糯米粉,揉?成皮,再依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餡料,做成油綠如玉的青團。它的做法看起來和青團差不多,同樣是軟糯的艾草外皮,加上各種風味的餡料。但相對來說,艾粄的艾草味會偏重些,綠油油的外表下,更有咸甜兩種口味。其中,咸以蘿卜、臘肉、香菇、蝦米作餡,甜則以黑芝麻、花生、白砂糖作餡,入口軟糯,艾香濃郁,咬一口便脣齒留香,叫人遺忘不得。當然,清明節的時令美食還有很多,說也說不完,像那金黃香脆的燒豬肉,像那晶綠蓬松的朴籽粿,像那烏黑可口的烏稔飯。
遇見清明,在清朗明媚的風俗裡。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就曾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人們在清明這天外出踏青,不管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或靜靜漫步,或高聲吟唱,或閑蕩秋千。凝眸處,梨花淺白,楊柳依依,是何等的柔情似水。而到了現代,我們除了踏青之外,還保留著蹴鞠、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其中,不得不說的還是插柳這一風俗,旨在驅邪避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就有此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將折來的柳枝戴在頭上,或別於發間,象征著迎春,亦象征著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