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雨聲
我自從經歷一次嚴重的飛機氣流顛簸,就十分害怕高空。這次上天柱山,我也堅決不乘坐纜車,總覺得腳踏實地的好。驅車直奔步行上天柱山的山門,父親笑我小女子,妄圖用腳去丈量這一千四百八十餘米的高山。
天柱山的主峰是天柱峰,孤峰獨峭,如拔地春筍,故又稱筍子尖。一入山門我便見到一片竹林,聽聞後山則是萬頃竹海,風過留痕,碧海翠波撩人心。
離家讀書時,最讓我懷念的家鄉吃食,一是雪湖貢藕,二便是這金衣白玉的楠竹冬筍。與春筍不同,若春筍是雨水滋養下誕生的纖細女兒,冬筍則是土壤裡深藏不露的俠客。蘇東坡曾有一首詞被民間改作『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也不瘦,竹筍燜豬肉。』而天柱山正有一道名菜——臘肉炒筍,那筍得是清晨帶著土壤香氣剛掘出的,撥開層層外衣,只留下精華,切成厚薄相當的薄片,配上臘月醃制的咸肉,臘味與筍香交融,炒上一盤其味無窮。
天柱山峰就是冬筍,時常藏於厚厚的雲霧之間,需得有緣纔能見真容。恰逢好天氣雲霧少,一眼望去就是天柱峰一柱擎天,是光滑的月牙灰色,也是堅忍不拔的松綠色。就這樣如雨後石筍,帶著清晨的濕氣在你恍然間闖入你的視野。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這一時為竹香,為不俗,誰人不願登上天柱山一覽?
如此走走停停,足足四個小時纔到達了最高處。我有些遺憾,今日山頂的雲霧有些多,天柱峰被蒙上了厚厚的帷帳,觀景臺上,有人剛剛登頂,正欲感受高山之巔的別樣體驗,有文采斐然者有感而發的吟詩,有游客未能近距離觀賞最佳美景悻悻而歸的,也有堅持等待撥開迷霧見山容的驢友。而我很是幸運,在觀景臺流連一圈准備下山之際,一陣風突然襲來,眼前迷霧呈裂帛般被撥開,人群中傳來陣陣驚呼,高聳天際的天柱峰清晰地展現在了眾人面前,雲霧如絲如帶盤旋周圍,陽光為月牙灰色的山體打上了薄薄的光暈,回過頭還有一路走來的山徑,圍繞主峰而生的群山峻嶺,山下翠綠深邃的煉丹湖,都在撥開雲霧間形成畫卷。
自然是不可置信的奇跡。山上是無盡的天與雲,山下是茫茫的高山與湖泊,山是巍峨而雄壯的,雲是飄渺而輕盈的,湖是深沈而冷靜的;風起時,雲在山峰間肆意翻滾,陽光也隨風懸在天際,盛夏的艷陽中,甚至給你泄出一絲靜謐的冷意。外面是喧鬧的游客聲,可我這裡是安靜的,靜的像是魚在水中的吐息,靜的像在雨中漫游的腳步聲。
我想我是羡慕的。
羡慕這山間肆無忌憚的,自由的風!
莊子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方為真我。此刻於高山之巔,我又何以辯得,不知我為風與?風為我與?
漸漸的雲霧又被吹來了。這時間很長,高山大野,綿延在一場現實與夢虛無縹緲的交錯中;這時間很短,駟之過隙,目光一轉便看盡天柱山萬年的滄桑痕跡。就這樣,天柱峰再次隱藏進層層的帷幔之中,後來的游客不得不遺憾未能觀得天柱峰全景,也不知下一次雲開霧散在何時。
而我該下山了。武陵人雖好,但我與世間大多數愚者一般無法參透其中,風與山都是莊周夢蝶,但覺大夢初醒,還做塵世俗人罷了。
下山之路與上山之境已然不同了,俗語也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時只需徐徐緩進,一路仰觀天上高峰,俯矙九曲山泉,贊嘆峽谷松石,避開崎嶇坎坷。而下山之途,由於上山耗費大量體力自然覺得辛苦許多,同時還需要謹小慎微,注意沿途溫柔的陷阱,避開繾綣間的潭水刺骨。然我是愚拙之人,只知曉,既然選擇腳下之路,就該不負沿途風光,正如蘇軾所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到山腳下,已然是傍晚了。暮色降臨在了身後朦朧的山中,先是太陽的紅撞進蒼穹的藍,繼而融化為澄澈的橘色,在裊裊炊煙中燃燒,直至燃盡,被靛藍深灰掩蓋,最後留下漫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