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煮一碗春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4-18 字體:

舒添宇
 

  春之美,在春花,在春草,尤在於春野菜。春色可養眼,春色亦可烹。

  茵陳,菊科,有一連串別名,如白毫、耗子爪、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安呂草,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我國江淮一帶民間還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其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

  作為食材,過去茵陳吃法很單調。陝南多玉米,燒玉米糊糊是首選,操作簡單,口感溫潤,在食用鹼的作用下,根本嘗不到青草的腥味和藥味,細品有股似有若無的淡淡草香,和玉米面的香氣結合得天衣無縫。色澤呈玉綠色,盈盈一碗翡翠粥,絕對可以攻陷味蕾,讓人欲罷不能。再配上幾樣素菜,涼拌胡蘿卜絲、清炒黃豆芽、酸辣土豆絲,足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春天美味。

  茵陳麥飯也是過去農村的家常做法。把采回來的茵陳精揀細擇,除去黃葉敗葉,剪掉根部;浸泡清水中,加入少量面粉和食鹽,漂洗五六遍之後,平攤在竹篩裡瀝去水分;然後趁葉子濕漉漉的時候就開始摻入面粉,用量以剛剛能薄薄裹上一層即可,放入食鹽、花椒面、蔥花攪拌均勻;大火蒸八到十分鍾出鍋;剁一些蒜苗或搗點蒜泥,淋點芝麻油,最好再掰幾段乾辣子,油潑之後即可食用。

  每年春二月,總是要采些茵陳回來,燒頓玉米糊糊犒勞犒勞腸胃。妻對玉米糊糊的愛簡直可以說是達到極致了,上下頓連著吃,總也吃不膩。面對粉嘟嘟嫩新鮮茵陳,煮茵陳玉米糊糊,一碗下肚,整個腸胃熨熨貼貼,整個人神清氣爽。煮一碗春,實在是對大好春天最崇高的禮贊。

  用茵陳包餃子,別是一番風味。先把茵陳稍稍焯下水,晾冷後,擠掉水分,切碎裝盤。鮮豆腐切成碎丁,過油煎炸至微焦黃色舀出。在茵陳碎末中打入幾個雞蛋,放鹽、味精、花椒油、蔥姜蒜末兒,生抽少許,所有的食材充分攪拌均勻,滴上麻油數滴,香味實在讓人難以抵抗。包好,開煮,看著一個圓鼓鼓胖乎乎的餃子在清亮亮的沸水裡跳躍,食欲早已按捺不住了。喜肉食者,用五花肉和茵陳調餡兒,鮮味十足,一點也不油膩。茵陳的素消釋了豬肉的油膩,又避免了過分的清淡。素也好,葷也好,絲毫不感到違和,味道自然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當韭菜、薺菜、茵陳、香椿芽、油菜、婆婆丁、苦?菜、水芹、地衣、竹筍們以靈動的姿態進入食譜,人間煙火氣裡就多了仙氣,春天的味道、春天的氣息在鍋碗瓢盆交響中漸漸昇華。野菜,以最低調的姿態存在,汲取日月精華,萃納天地靈氣,纔野得可愛,唯其『野』纔能彰顯春天的獨特氣質:活潑、靈動、野性、張揚。

  一盞春茶、一碟春菜、一張春餅,煮一碗春,品一碗春,是最美的相遇,最妖嬈的春色。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