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細微之處見神奇

來源:綏化日報 2022-03-21 字體:

——評中學的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金恆寶

  小小說的稱呼很多:千字小說、微型小說、超短篇小說、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等等。這些年來,第一次靜下心來讀小小說。一讀,便放不下了,幾乎一口氣讀完了中學的這部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從前主觀地認為,小小說這種體裁,說好聽點屬於短篇小說的一個分支,說難聽點是短篇小說的邊角料。通過閱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在感受小小說獨特魅力的同時,對自己想當然的給小小說妄加斷定,深感羞慚。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開篇之作是《收麥》,天要下雨了,老疙瘩顧不上收自己家的麥子,去幫孤身一人的六嫂子收麥子,麥子收完後,老疙瘩在六嫂子家喝完酒回來了,他媳婦不滿意,說些吃醋的三七嘎啦話:俺的老爺們兒去給人家收麥子,還陪人家吃喝到小半夜……老疙瘩說累了乏了俺都認了,俺要對得住六子!一提六子,他媳婦立馬住嘴了,要不是下河救英子,六子怎麼會被河水衝走呢?人家救了咱娃的命,咱要是知恩不報,那還叫人嗎?雨,眼看要下了,老疙瘩媳婦馬上跳下炕,摸黑兒跑到倉房翻出兩塊苫布,一塊遞給老疙瘩,一塊兒抓在自己手裡,大聲說:快!去苫麥垛!咱家的不用你操心,你去苫六嫂子家的。《收麥》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人物活生生地矗立在眼前。人物的質朴善良,人性美和人情美,躍然紙上。

  汪曾祺在《小小說是什麼》一文中說:『短篇小說的一般素質,小小說是應該具備的。小小說和短篇小說在本質上既相近,又有所區別。大體上講,短篇小說中散文的成份更多一些,而小小說則應有更多的詩的成份。小小說是短篇小說和詩雜交出來的一個新品種。它不能有敘事詩那樣的恢宏,也不如抒情詩有那樣強的音樂性。它可以說是用散文寫的比敘事詩更為空靈,較抒情詩更具情節性的那麼一種東西。它又不是散文詩,因為它畢竟還是小說。』《寶地》就是一例。『是短篇小說和詩雜交出來的一個新品種』。不管《寶地》是什麼文學樣式,我讀的投入,而後是心酸,最後是思索。我反反復復地想,作品令人關注,引入思考,就是好作品。《抱朴子》中說:『播種有不收者矣,而稼穡不可廢。』《寶地》中的老漢對土地的堅守讓人動心動情,他看不上兒子不種地,淨出去想外快,想外快就是不守本分,不守本分掙多少錢他都反感。日頭火辣辣的,灼人。老漢弓著腰,汗水水地鋤著。鋤頭下去,騰起的黃塵就吻上老漢那張多皺的面皮。小苗兒蔫了葉,旱的。唉!老漢嘆息著,老天爺呀,快點兒下雨吧,我給你磕仨響頭,中不?這段描寫真實感人,道出了老漢對土地的深摯情懷,帶響的語言動作,擲地有聲。老漢的保守令人敬佩,老漢的戀土令人景仰,老漢的順應自然令人贊賞。蒙田說:『無論什麼,若逆自然的航線而動,都終究是令人討厭的,但只要順應自然之道而行,就將始終令人愉快。』

  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內容五彩繽紛,有傳統的觀念也有時尚的新潮,有城裡的人和事也有農村的景和物,有男女的悲歡也有老少的離合,有深沈故事的也有輕松的調侃。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如《賣樓老人》《洗澡》《電子時代》《瘸七爺放羊》等,其中寫到生產隊的一只老綿羊,瘸七爺白天放,晚上領回家裡飲水喂料,只要是老綿羊能吃的,家裡有什麼,瘸七爺就給它什麼。吃飽了,老綿羊就瞇起眼,趴在瘸七爺灶房的柴火堆上。瘸七爺坐在老綿羊旁邊,撫摸著老綿羊的毛說:『你老啦……』老綿羊『咩』地叫一聲。『我也老啦……』瘸七爺感嘆著。老綿羊又『咩』地叫一聲。在《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中,雖然不能說篇篇是精品,但每一篇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是獨立的、藝術的。王蒙說:『小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個對比、一聲贊嘆、一瞬間捕捉的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一種新鮮的思想。』細微之處見神奇,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魅力所在。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