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春天的天空是風箏的世界,春暖花開,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紅樓夢》裡面有多處關於風箏的描寫是非常精彩的。其實,曹雪芹本來就是一個制作風箏和放風箏的高手。
曹雪芹有一段時間,靠賣畫為生,日子過得很緊。有一年歲末,天氣很寒冷,他的一個老朋友於景廉突然冒著風雪造訪。因為身殘,無力維生,便找到曹雪芹。兩人聊天時,當曹雪芹聽到於景廉說,有王府貴公子花數十兩銀子購買風箏,來了興致。於是曹雪芹便剔竹、裁紙、裱糊、繪畫,用了兩天時間,制成了四個大風箏,叫於景廉拿到城裡去賣。沒想到,很是搶手,一會兒就賣得三十兩紋銀。此後,曹雪芹就將紮糊風箏的技藝傳授給了於景廉。後來,於景廉的生意越來越好,市場對風箏花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於是,曹雪芹就花了兩年的時間,『譜定新樣,旁搜遠紹』,編定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他制作風箏的技巧方法,更是被他編成朗朗上口,易記且優美的詩段。
曹雪芹不但制作風箏技藝高超,而且也是放風箏的行家裡手。他的好朋友敦敏,就曾親眼目睹過他放風箏的風采。在一次風箏盛會之後,敦敏寫了一篇《瓶湖懋齋記盛》,其中的小序寫道:『觀其御風施放之奇,心手相應,變化萬千;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游絲揮運於方寸之間;壁上觀者,心為物役,乍驚乍喜,純然童子之心,忘情懮樂,不復知老之將至矣。』我們看《紅樓夢》時,會不由自主地為那些放風箏的精彩場面叫好,再欣賞到敦敏寫曹雪芹放風箏的情形,不禁更令人神往了。
其實古人放風箏不單單是為了取樂,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叫『放晦氣』。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捨得將制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紈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所以,放風箏還要准備剪刀,用來剪斷風箏線。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
曹雪芹透過風箏藝術,以文為紙,風箏為畫,把風箏描寫得活靈活現,生動非凡,表達出了他內心對美滿人生的追求。曹雪芹的風箏,輕盈多姿,放飛著春天裡美好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