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活動側記
全媒體記者 宋一楓
金風送爽,黑土飄香。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市委網信辦精心策劃的『紅色文化綻放璀璨光芒紅色基因賦能城市發展』主題宣傳活動於9月21日至24日成功舉辦。來自域內外的知名網絡大V、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在四天時間裡深入綏化10個縣(市、區),探尋紅色印記,感受發展脈動,共同見證紅色基因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時代傳承與創新實踐。
圍繞抗戰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與發揚、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成效、紅色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抗戰遺址保護與城市建設的融合發展、紅色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采訪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評,用鏡頭和文字實時記錄發布綏化紅色文旅資源保護利用、紅色基因賦能產業創新和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效,引發了廣泛關注。
紅色精神引領產業發展新格局
在慶安縣,稻作文化生態園將現代農業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展現了紅色精神在鄉村振興中的傳承與創新。『這裡的每一粒稻米都浸潤著奮斗精神。』@豐收農雜鋪在參觀時感慨。稻米產業發展中心通過科技賦能傳統農業,正是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生動詮釋。
綏棱縣數字經濟產業園內,工智數據的直播電商平臺與氫氣屋的動漫創作,讓紅色文化以數字化形式煥發新活力。這種創新表達不僅吸引了年輕群體,更拓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邊界。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無聲訴說著那段殘暴罪惡的歷史,警示後人奮起自強;安達鎮光明村鄉村振興直播基地則展現紅色精神催生的發展活力,基地今年線上銷售額將再創新高,紅色基因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北林區黑龍江農墾龍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將紅色精神融入企業發展血脈。『我們要做豆漿行業的排頭兵。』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正以艱苦奮斗精神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昇級。
文旅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海倫市文化館內,紅色主題剪紙藝術將革命歷史與民間技藝完美結合。東風鎮仁東村打造『紅色美麗鄉村』,讓紅色記憶融入鄉村振興實踐。這些創新探索使紅色文化更加可感可親。
明水縣勤儉村紅色研學基地與雙興鎮雙利村3A級文旅小鎮,通過文旅融合實現紅色資源價值轉化。當地紅色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續增長,紅色文化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金鑰匙』。
望奎縣林楓同志故居紀念館與『江北派』皮影戲保護傳承中心攜手,讓紅色故事通過非遺藝術煥發新光彩。這種創新實踐既保護了傳統文化,又激活了紅色基因。
蘭西縣探索『紅色引領+文化傳承+產業發展』新路徑,融媒體中心、掛錢藝術與筋餅產業聯動發展,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
文化傳承構築精神家園新圖景
肇東記憶歷史展館通過數字化改造和展陳昇級,生動再現了肇東人民英勇的奮斗歷程。『這裡不僅是歷史課堂,更是精神家園。』@肇東航拍深有感觸。肇東記憶歷史展館已成為傳承紅色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青岡縣猛?象博物館以獨特的自然歷史視角,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這座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於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通過展示冰河時期的古生物化石,展現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更為文旅融合發展開闢了新路徑。
本次活動創新采用『網絡名人+融媒體』傳播模式,網絡大V們通過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多種形式,在微博、抖音、快手、視頻號等平臺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報道。@童話般的哈爾濱表示:『這種沈浸式的體驗讓我深刻感受到綏化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我要用鏡頭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更多網友。』據統計,活動期間相關話題在全網閱讀量突破5000萬次,短視頻播放量超過3000萬次,形成了現象級傳播。
四天的行程,采訪團用腳步丈量綏化紅色熱土,用鏡頭記錄發展新貌。從數字經濟產業園到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從非遺傳承中心到現代農業企業,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綏化發展血脈。市委網信辦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讓紅色基因成為助推綏化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