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9月24日訊 ( 王洪亮 特約記者 魯蘆 ) 慶安縣第二小學班主任老師張亞娜創新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把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因此榮獲全省教育指導獎和教育設計一等獎。
張亞娜開展社會教育注重從興趣出發,循序漸進。她經常利用雙休日、寒暑假、夏令營等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社會,走訪殘疾人,喚起同情感;尋訪能人,提昇奮斗感;拜訪戰斗英雄,錘煉爭先感;會見能工巧匠,培養創新感。
社會教育並非必須走出校門,校園也有許多場所和載體。利用抗戰紀念板,進行紅色基因教育。自從學校建起抗戰紀念館,張亞娜組織學生瞻仰抗戰英雄人物,這成為孩子熟悉社會的重要渠道。依托少年軍校,進行強軍愛國教育。張亞娜緊緊抓住少年軍校這一新載體,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軍事活動,培養愛國情懷,強化堅毅品格,凝聚集體觀念,這也成為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換樓道畫廊圖片,進行時代感悟教育。張亞娜利用20米長的樓道,辦起彩圖畫廊,開設了『時代窗口』『新景觀賞』『社情展望』等欄目,組織學生繪制彩畫、放大照片,放置畫廊裡,並每半個月一更新,經常吸引學生和老師駐足觀賞。
張亞娜探索出有目標、有摯愛、有趣味、有創新、有滲透的『五有』工作法,使社會教育模式穩步推進。有目標:她把培養品學兼優的復合型人纔作為教學的目標,針對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想動態,積極推行分層施教,因人施教,著力讓學生打好復合型人纔根基;有摯愛:她認為老師對學生最重要是有摯愛,而且這種愛要充分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走進孩子的心靈,做孩子的知心人;有趣味:作為老師要溫柔平和,孩子纔會把老師看成自己的親人;有創新:教學不能僅拘泥於課堂,要敢於走出去開闢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這對於提高學生應用能力,激發情感共鳴,具有重要作用;有滲透:對低齡孩子的教育要將學與育結合,知與行合一,將德育教育滲透日常生活和授課之中。為此,她摸索出浸潤式、啟發式、誘導式、操作式的德育模式,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開闊視野,激發創新意識,使得一批優秀學生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