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9月23日訊 ( 姜仁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 ) 近兩年,在慶安縣慶安鎮出了件新鮮事,急難愁盼的棘手撓頭問題,通過一場『板凳會』就迎刃而解。乾部稱贊說,這種『板凳會』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百姓也欣慰地說,『板凳會』是咱農民的『開心果』。這種會就是讓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談心聊天拉家常,把鬧心事講透理順,成為百姓的真正民主。『板凳會』模式已在全鎮廣泛推廣。
慶安鎮是縣城郊區鎮,由原有的元寶鄉和慶安鎮合並而來,合並涉及到界別、土地、資金等諸多問題,往往『剪不斷,理還亂』,讓乾部頭疼棘手。2022年規劃動車要在鎮裡通過,並且在這裡設立車站,這就要佔用保安村的耕地。這本是讓百姓受益的好事,卻因補貼問題產生分歧,工程建設一時無法推進,鎮裡幾次召開民意聽取會也未得到解決。對此,鎮裡的縣人大代表到保安村走訪調研,見六七位村民坐在幾條板凳上,圍攏在一起聊天,你一言我一語談得正熱鬧,談論的正是動車佔地問題,這位代表便找個縫隙坐下來參與討論。他在談話聊天中細講了國家佔地的政策,也聊了動車路過的益處,慢慢解開群眾的心結,思想通了,很快取得共識,幾個月沒解決的問題,一會兒就迎刃而解了。隨後將此事反映到鎮黨委,得到時任黨委書記的高度重視,『板凳會』模式便很快得到采納推廣。
慶安鎮所轄8個村、城鎮社區15個,人口結構復雜,鄰裡矛盾也容易激化,有些問題沒得到及時解決,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治理困境。『板凳會』模式一推出,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圍繞日常收集到的群眾意見、願望、建議等問題,及時提交『板凳會』討論協商,以凝聚共識,尋求『公約數』,找到『同心圓』,最終實現雙方都滿意。國家對種植大豆實行補貼,鎮裡出臺的細則是根據種植面積補貼,這種辦法出現了虛報、截留、作假等問題,好事辦成違規事,『板凳會』對這種做法義憤填膺,事情反映到鎮裡後,及時改變了補貼辦法,由種植面積補貼改為出售大豆價格提昇,既便於操作,又激發百姓的種植熱情,這種實事求是的辦法,受到百姓的歡迎。
為確保『板凳會』有序進行,鎮政府也作出『三定三公開』的原則規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議題,公開議事過程、公開協商結果、公開執行情況。這些規定細則,實現了群眾全程參與、全程監督、全程化解,從『政府主導』變為『群眾乾預』,從『被動調解』變為『主動化解』,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昇。
編後話
領導乾部如何傾聽群眾意見,過去一直靠召開座談會、討論會、調研會等載體來實現。但是這些形式多是廣聚群眾,領導主場,多了嚴肅性,少了自主性,參會百姓由於受約束,不敢實話實說,講的多是套話、官話,缺少了真心話,讓領導也沒撈到『乾貨』。
慶安鎮探索出一種新模式,群眾自發創辦『板凳會』。百姓圍攏一起,坐在小板凳上聚集『急難愁盼』問題,暢懷討論,議的是民生冷暖,講的是民心所向,而且都是鄉裡鄉親,熟頭熟面,用不著隔靴搔癢,掏出的都是心底話,想說啥就說啥,心裡亮堂了,像有盞燈在心中長明不熄。
板凳會好就好在零門檻、無距離、接地氣,有煙火氣,織成了『神經末梢』直通網。『板凳會』讓群眾由『配角』變成『主角』,鄉村治理也從乾部唱『獨角戲』跳『光杆舞』,變成了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