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張靜怡


燈彩又稱花燈,從古老的歲月走來,一路璀璨。
在蘭西,彭氏燈彩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燈彩與冰雪、年畫、游樂、休閑、研學等元素創新融合,讓傳統技藝展現現代價值,綻放時代光彩。
傳承:紮根黑土地的燈彩
『彭氏燈彩』創始人彭金福,山東省歷城縣人,生於1769清嘉慶年間,在當地開辦花燈作坊,僱有工匠,揚名鄉裡。每逢元宵佳節,鄰近的百姓紛紛前來賞燈與購置燈彩,彭家大院熱鬧非凡。
1919年,『彭氏燈彩』第四代傳承人彭謙,攜家眷從山東歷城縣遷居蘭西縣,定居於縣城東北一隅——彭家大院。從1970年開始『彭氏燈彩』第五代傳承人彭會清,在彭家大院開始舉辦小型元宵燈會。『彭氏燈彩』第六代傳承人彭士學,繼承祖業,潛心研究燈彩技藝,不斷進行探索創新,將聲光電等現代手段融入其中,令傳統的『彭氏燈彩』煥發出光彩奪目的魅力。
『彭氏燈彩』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燈彩藝術日臻完美,具有構思精巧、主題祥和、做工細膩、造型美觀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據了解,彭氏燈彩主要有宮燈、轉燈、動作燈、龍舟燈、鳳凰燈、孔雀開屏燈、松鶴延年燈、錦上添花燈、壽星燈、財神燈、西游記人物燈、花鳥燈、蟲魚燈、吉祥如意燈、獅子滾繡球燈、荷花燈、雪花燈、動物燈等,爭奇斗艷,五光十色。
發揚:讓非遺燈彩絢爛夜空
燈彩的制作,完全是手工的藝術。工匠們用竹子、木方,柳條、秸稈等材料,經過構思,精心紮制框架。再用紙張絲綢糊裱,為燈彩披上美麗的外衣。最後彩繪裝飾,一筆一劃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
作為民間藝術的載體,彭氏燈彩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娛樂性,參與性,深受群眾喜愛。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材料昇級為鐵線、鋼筋、色丁布,並引進電焊技術,制作的燈彩更加美觀、精致、牢固,便於觀賞與收藏。
2016年1月,『彭氏燈彩』被省政府批准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如果您在夜晚走進蘭西縣彭家大院,那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彭氏燈彩的百米燈彩長廊,一盞盞燈彩在風中搖曳,紅的熱烈,黃的溫暖,藍的深邃,如夢幻的花海,見證歲月的變遷。
在彭氏燈彩博物館內,一盞盞燈彩或懸掛於棚頂或擺放在櫃臺,從動物到植物,從宮燈到轉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018年,彭氏燈彩的第六代傳承人彭士學和愛人劉福麗共同創作紮制的『中華遠航』燈彩被中國燈彩博物館永久性收藏。
近些年來,彭氏燈彩的燈會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高,已經走出彭家大院,先後在哈爾濱市、富錦市等地展出,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截至現在,已成功舉辦元宵燈會56屆。
創新:融合發展燈彩新篇章
2019年彭士學開始將燈彩與冰雪融合,舉辦冰雪花燈游樂園,至今已經舉辦7屆。游園會以彭氏燈彩為主,充分融入冰雪項目的游樂園區,園區內有百米傳統燈彩長廊、大型年畫娃娃燈等,還有大小300餘盞燈彩布展其中;建有『蘭西大冰川』『蘭西雪屯』等景觀,有高空滑雪圈、雪地飛碟、雪地大秋千、5000米大冰場、冰上龍舟等冰雪娛樂項目。
2023年7月,他又啟動了花燈游樂園。在原有景觀基礎上又建成彭家大食堂,可供150人同時就餐;建成非遺體驗館,館內把彭氏燈彩、彭氏年畫、蘭西掛錢納入館中,與游客互動,游客可以在館中體驗非遺項目。
另外還建成了兩條長40米的七彩滑道和600平方米的大型水上樂園,一處彭氏年畫長廊和燈光野長城以及清水溪撈魚項目,更好地滿足兒童和中老年游客的需求。
彭氏燈彩通過新奇的創意,大膽的實踐,形成『燈彩+冰雪』『燈彩+研學』『燈彩+游樂』『燈彩+休閑』的良性發展,讓傳統非遺展現當代的價值,綻放出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