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華 趙佳興 全媒體記者 李欣楊

在綏化五中的教師辦公室裡,一疊疊寫滿批注的備課本摞得整齊,記錄著孟凡波二十餘載的教學足跡。而在她心中,最珍貴的勛章,永遠是學生那句發自肺腑的告白:『孟老師,您給了我們「我能行」的底氣。』
作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孟凡波早已在教育領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深耕之路:2025年,她獲評黑龍江省高層次人纔。此前,她憑借過硬的教學實力榮獲黑龍江省教育名師、北林區『十佳教師』等榮譽稱號,更身兼國家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一級教練員、綏化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乾教師等多重身份。
從教二十餘載,孟凡波堅持用知識、智慧、人格和愛引領學生們一同成長。在晨光中迎接孩子們的笑臉,在課堂上撥開知識的迷霧,在活動中激發創新的思維,在交流中引領學生感悟做人的真諦。
用耐心點亮自卑者的星
教室的角落,總有一個女孩低著頭,嘴脣緊抿,數學作業本上布滿紅叉,握筆的手微微發抖,她叫張曉楠。孟凡波常常『故意』拿著題目找她『幫忙』:『曉楠,這道題老師的思路有點卡住了,你幫我看一看?』當女孩猶豫地指出一個步驟,她立刻鼓勵道:『你真是太細心了,比老師強!』
有一天,曉楠舉著考了48分的數學試卷眼淚汪汪地站在辦公室門口。孟凡波沒有皺眉,反而拿出一道題輕聲說:『你看,這題上次我們一起算過的,你做對了呀!這就是進步。』那一刻,女孩的淚水湧出,因為被看見、被相信。後來,曉楠畢業前送來了一個親手繡的荷包,上面是一個端端正正的『謝』字。
用關愛築牢異鄉人的家
周婷婷剛從外地轉來時,總是一個人縮在座位最後,眼神裡有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漂泊與孤單。孟凡波把她帶回了家,從那以後,一盤盤熱騰騰的餃子、一頓頓沸騰的火鍋,不僅驅散了北國的寒冷,更照亮了孩子想家的夜。孟凡波每天清早陪她晨跑,課餘時耐心地輔導功課,冬天送來棉衣和手套,節假日則永遠為她留著一副碗筷。
後來,周婷婷考入北京科技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赴意大利交流深造。如今從海外學成歸國,已成為中國電科網絡空間研究院的骨乾。可她回老家第一件事,仍是直奔孟凡波家,一進門就紅著眼眶說:『孟老師,我媽總說您是我家的恩人,每次回來第一站必須來您這兒……當年您把我們帶回家過節,您就是我親人。』
用智慧搭建夢想的橋
孫銘澤剛轉來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對他抱有期待——數學只有15分,注意力難以集中,活脫脫一個『多動』標簽下的『問題學生』。但他有一個純粹而熾熱的夢想:足球。孟凡波沒有否定他,反而帶他去了操場,她用角度講幾何,用跑位教應用題,讓數字在綠茵場上『活』了起來。男孩眼睛一下子亮了:『老師,數學和踢球原來是一回事!』
孟凡波進一步鼓勵孫銘澤擔任『小老師』,站在講臺上為同學們講題。一開始他緊張得結結巴巴,慢慢越來越自信,甚至主動申請:『老師,明天那題我來講!』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海軍青少年航空學校錄取。孟凡波堅信,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射門角度,踢出人生最美的弧線。
用信任指引迷路的心
曾幾何時,崔佳興的世界是安靜的,但這份沈默下,是他的博學與內秀;而這份性格的底色,離不開奶奶從小的陪伴與照料。有一天,他悄悄走到孟凡波身邊,『老師,您知道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典故嗎?』孟凡波當即回應:『你知道?你太厲害了!這方面你絕對是我的老師。』
孟凡波推薦他做歷史課代表,鼓勵他加入國旗班。從此每個清晨,他都一個人在操場上練習正步,背影筆挺如小白楊。如今他已成長為武警某中隊隊長,駐守邊疆。他在給孟老師的信裡寫道:『邊疆常下大雪,但我站得很穩。謝謝您,在我最迷路的時候,給了我方向。』
二十餘載春秋,孟凡波培養的學子遍布各行各業。她常說:『教育不是急於求成,而是靜待花開。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季節,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光芒。』她沒有創造奇跡,而是讓每一個孩子相信:自己本身就是奇跡。用媽媽的心做老師、用信仰的愛做教育,孟凡波仍在路上,在麥田裡靜靜守望,等待下一粒種子發芽,下一朵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