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桐 特約記者 段洪偉 全媒體記者 許宏偉
2017年5月,綏化市農業農村局農工辦主任唐玉輝踏上青岡縣西安村的土地,擔任這裡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此後8年多的時間裡,他把機關辦公室的鋼筆換成了田間地頭的鋤頭,把『乾部身份』藏進『村裡人』的稱呼裡,2021年5月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時,村民說:『這獎該給老唐,他早把情意灑在西安村的田壟間了。』
踏田頭記民情,摸准村子『脈搏』
剛駐村那陣,唐玉輝揣著筆記本串屯子,235戶人家挨戶走。哪家種玉米還是大豆,哪家有老人要照顧,哪家愁脫貧,他都記在本上,連4個自然屯的房屋分布、道路走向都畫得清清楚楚。
『村子要往前走,得知道往哪兒使勁。』他翻著政策文件跟村『兩委』成員合計,拉著市農業農村局同事問辦法,牽頭制訂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4份規劃。村民通訊錄貼在村部牆上,政策明白紙發到家家戶戶,村裡人說:『老唐一來,咱心裡亮堂了。』
抓產業找路子,讓泥土『生金』
西安村的地要生錢,得有新法子。唐玉輝先盯上農家小院:爭取來460斤黏玉米種子,給155戶村民(86戶是貧困戶)種,又跑著找企業簽收購合同,秋天一算賬,戶均多掙1000多元。
蛋雞養殖戶以前各乾各的,唐玉輝幫著擰成一股繩——創發蛋雞養殖合作社辦起來,3.5萬只雞的規模讓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10戶村民在社裡務工,一年能多拿2萬元工資。他還搞起土地托管1萬畝,添了10臺農機,給1.54萬畝大田噴了3遍葉面肥,糧食畝產實實在在漲了。
更讓村民念好的是『實在事』:京糧集團開通的綠色通道,讓賣糧不用排隊還能多賣1分多錢,貧困戶戶均增收800元;引導村民種油葵、辦起『西黍禾谷』油坊,程春福等20多戶貧困戶跟著乾,一年近萬元進賬。
解難題暖民心,把村民當家人
『喝水不愁了!』這是村民常掛嘴邊的話。駐村第二年,西安村飲水不達標還總斷水,唐玉輝多次到縣水務部門溝通,終於在李克屯新打了井,建了井房,村民捧起水喝,直誇『甜』。
他還爭取來1000萬元高標准農田項目資金,修了2.9公裡農田路、2公裡排水壕,建了7個晾曬場,地裡的水排得快了,糧食曬得及時了。入村橋涵毀了,他協調來錢修好;村裡添了27公裡硬化路、76盞路燈,晚上廣場亮堂堂,村民扭起秧歌,熱鬧得很。
臭水坑改成魚塘,路邊栽了4000棵樹,家門口收垃圾,村子變美了。脫貧戶呂海清說:『老唐幫我找了衛生員的活,還申請了低保,節假日總來送東西。』困難大學生侯慶國差點輟學,唐玉輝號召單位捐了7000元,孩子拿著錄取通知書,給老唐鞠了一躬。
扛著病痛守村頭,沒把自己當『外人』
8年裡,唐玉輝的家像『旅館』。愛人半月板手術時,正趕上脫貧攻堅考核,他在村部打電話拜托親戚照料,掛了電話抹把臉又忙起了工作。他有糖尿病、高血壓,前幾年得了蛇盤瘡,痛得直咬牙,可黏玉米要上市,他抹點藥膏就幫著收、幫著賣,硬是橕了一個月。
去年因車禍導致胸椎骨折,手術用了6個釘、2根鋼板,醫生讓他靜養,他卻揣著藥回了村:『迎檢的事落不下。』十大本駐村日記記滿了村民的事——誰家玉米該收了、誰家孩子該開學了,字裡行間都是『西安村』。
如今幫扶任務圓滿完成,村民送他走時直抹眼淚。8年光陰,唐玉輝把心種進了西安村的泥土,長出的不只是增收的賬本,更是村民心裡沈甸甸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