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森 全媒體記者 宋一楓
在綏化市萬達廣場商場的勞動權益諮詢點前,外賣騎手王師傅攥著新印制的勞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手冊,指著手機接單頁面急切詢問:『平臺用算法派單算書面合同嗎?』得到工作人員肯定答復後,他長舒了一口氣:『這回送餐更有底氣了!』這個尋常的午後場景,折射出市人社局的深層變革。以制度築牢底線、以服務傳遞溫度,市人社局正在解鎖勞動關系新范式。
制度創新:織密權益防護網
為規避勞務派遣行業面臨的裁員風險,綏化市人社局積極主動作為,首創『四方協議』制度,明確原派遣公司、新接續公司、用工單位與勞動者四方權責。『四方協議』這道安全屏障,讓2300餘名派遣員工吃下『定薪丸』。該機制獲評全省營商環境創新項目,並在12家大型企業落地生根,成為防范行業風險的『穩壓器』。
面對小微企業的用工困境,勞動關系事務托管服務悄然發力。『以前怕用工不規范被罰,現在有專業律師免費把關!』冰泉實業的員工代表韓凌哲的感慨道出了91戶企業的心聲。依托社會力量無償提供法律諮詢、合同審核等『一站式』服務,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34萬元,糾紛發生率驟降62%。對於蓬勃發展的新業態,推出『需求清單』和『處理回執單』專項服務,精准對接外賣、直播、電商等行業訴求。通過『清單式收集、閉環式處理』,有效解決新業態企業和勞動者訴求510件,讓靈活就業群體更有依靠。
溫度實踐:延伸服務暖民心
『太感謝了,調解員不僅幫我拿到工傷賠償,還請心理諮詢師疏導焦慮……』在綏化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職工張某的經歷折射出人社部門變革內核。這種『法律釋疑+心理疏導』雙介入模式,已覆蓋全市88個基層調解組織,270名調解員化身『權益守護者與情緒疏導員』,讓剛性維權浸潤人文關懷。
人社與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六部門聯合成立了『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委員會』,實現10個縣(市、區)全覆蓋,讓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群體維權有『專窗』。
構建『專網、專窗、專線』立體化通道,線下11個舉報窗口延伸至縣鄉政務大廳,實現『最多跑一次』;線上『龍薪碼』掃碼維權與『總對總』在線訴調無縫銜接,維權通道革新更顯溫情。
年初以來,共快速辦結欠薪案69件,為598名勞動者追回工資1721萬元,最快達成『三天解紛、工資當天到賬』。
同時,針對保安、保潔等群體,人社局還聯合工會在物流園區設立26個『愛心服務站』,推動246戶企業簽訂集體合同,惠及1.38名職工,讓勞動者更有尊嚴。在『愛心服務站』,環衛工人老張接過溫水感慨道:『冬天能喝上熱水,夏天有地方歇腳,我們乾活更有勁了。』
新范式:全周期治理重塑生態
『過去是哪裡起火哪裡滅,現在是源頭預防、全程守護。』維維東北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這樣評價變革,綏化正構建勞動關系全周期治理鏈。
市人社局局長朱夢研表示:『我們要把「法律+心理」雙輪驅動植入直播基地,讓算法管理更有溫度。』如今,『政府+企業+機構』三方協作已滲透美團配送站等新業態場景,勞動關系協調員培育計劃,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更加有力有效。
用制度創新守護權益底線,以人文關懷消融勞資堅冰,綏化正書寫著勞動關系治理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