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8月19日訊 ( 王子陽 特約記者 姜立峰 ) 8月的黑土地上,陽光燦爛,海倫市永和鎮忠厚綠色水稻科技示范園區的稻田裡,沈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秸稈,微風拂過,金色的漣漪層層泛起,沙沙聲中滿是豐收的喜悅。這片位於雞訥公路南側、距海倫市區32公裡的稻田,其500畝核心區宛如一塊碧綠的翡翠,正以飽滿的長勢訴說著科技種田的精彩故事。
走進園區,整齊劃一的稻穴如同精心編排的隊列,每一株綏粳309號水稻都透著勃勃生機。『你看這穗型,顆粒多飽滿!』海倫市胡楊水稻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難掩喜悅,他們腳下的土地,正孕育著畝產600公斤的豐收希望。
這片稻田的『科技范兒』體現在諸多細節之中。田埂邊,11個水稻新品種的試驗區排列整齊,仿佛一場『選秀大賽』,等待著農技人員篩選出最適合中西部鄉鎮種植的『潛力選手』。育苗棚裡,毯式秧盤育出的秧苗根系盤結如毯,移栽後返青速度快、生長健壯,社員們不禁感嘆:『這苗栽下去就像喝了營養液,噌噌地長!』
海倫市胡楊水稻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技術員們是這裡的「常客」。他們推廣的旱育稀植栽培模式,讓水稻在「稀松」的環境中生長得更為健壯,既省種省肥又節水。「三化一管」模式更是將種植變成了「精細活兒」:栽培有標准、技術有規范、全程機械化,再根據葉齡進行「看苗管理」,水層深淺、施肥多少、防蟲時機都把握得精准到位。』
翻開園區的『種植日記』,每個環節都彰顯著科學與嚴謹。秋整地時,深松24厘米讓土壤『透透氣』,平翻、旋靶的深度精准到厘米;施肥遵循『穩磷、控氮、增鉀』的配方,每公頃650公頃的總肥量中,尿素和鉀肥還分底肥、追肥『兩步走』;除草更是『對癥下藥』,針對稻稗、野慈姑等雜草,用藥時間、水層管理都有嚴格規定。
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永久說:『5月插秧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當氣溫穩定超過13℃、地溫達標後,插秧機便在田裡穿梭作業,25-30穴/平方米的密度,每穴4?5株苗,數量恰到好處。水層管理更是「步步為營」,插秧時是淺淺一層「花達水」,返青時水漫苗高2/3,分?期又換成淺水,如同為水稻「量身調溫」,這也難怪水稻根系壯、分?多。』
站在田埂上遠眺,金色稻浪與遠處的村捨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片示范園不僅是高產的樣板田,更成為周邊農戶的『取經地』。『跟著科技走,種田不犯愁』,社員們朴實的話語中,蘊含著黑土地上最真切的幸福。再過不久,這裡的黃綠色稻穗將變成飽滿的金色,科技的力量將化為家家戶戶糧倉裡的豐收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