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慶安鎮脫貧戶家家有致富項目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8-05 字體:

  東北網綏化8月5日訊 ( 姜仁彬 王洪亮 特約記者 魯蘆 )    五年前慶安縣慶安鎮61個建檔立卡的脫貧戶實現了脫貧,並且順利跨越過度期,日子越過越紅火。在這種境況下,鎮黨委鎮政府沒有絲毫放松,堅持發力,適時加力,挖掘潛力,築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了一戶不落奔赴共富路。

  實現整體脫貧後,鎮黨委召開的第一個黨委會就是研究如何確保建檔立卡的61個脫貧戶一個也不返貧。這些脫貧戶都是病殘戶、孤獨戶、無能力戶,為確保他們全部不返貧難,有人提出,讓富裕戶結對幫扶。鎮黨委書記徐昆棟說,『這樣不行!老話說:救急不救窮,他們都沒啥勞動力,讓富戶長期扶持辦不到。』有人又提議,每個村集體收入都不錯,拿出一部分資金把他們養起來。委員們搖頭:『百姓的日子剛好過,集體收入得不到分紅,容易把集體經濟拖垮,群眾也通不過。』

  大家議論紛紛,七嘴八舌謀劃對策,終於統一認識,大家認為這些脫貧戶,雖然喪失了勞動能力,但仍有部分勞動技能,幫助他們發展一項家庭產業,讓他們充分施展技能,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有句話說,『送錢送物不如送個好支部,建房造屋不如有個好產業。』最終決定從每戶的實際出發,因戶制宜,發揮各自優勢潛力,幫助他們發展一個當家產業,他們就有了『搖錢樹』,心裡最托底,日子也會過得好,確保返貧路上一戶不落地奔富路。

  整體思路確定以後,黨委作了明確分工,采取劃村包戶的形式,幫助脫貧戶確立產業。福安村東萬家屯高士蘭已80高齡,患有多種老年基礎病,什麼重活也乾不了,偏偏兒子又患了腦梗,兒媳在一場大火中燒掉了十指。這個家庭,能發展什麼產業?鎮黨委書記徐昆棟考慮到高士蘭是個養殖能手,就動員她發展家禽養殖產業。但購買雛禽有困難,老人在做腸癌切除時花費較大,還欠下債務。徐書記就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她解決資金困難,最終購進50只鵝雛、200只雞雛和100只鴨雛,當年純收入達3萬多元,使她家在奔富路上沒有落伍。

  慶安鎮是城郊鎮,所屬村主要經營蔬菜種植,過去由於種植辦法陳舊,產值並不高。鎮黨委決定大力發展生產,大力創辦暖棚種植,並把脫貧戶於清泉作為典型推進。於清泉是吉安村關家窩棚村民,他是靠大棚種菜脫了貧,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姜宏雨在幫扶於家時,先幫助於清泉建起一棟400平方米的陽光暖棚,接著又改進種植套路,把一季種植變成常年四季種植。春季搶先種婆婆丁,夏天種特色香瓜,秋種大白菜、蘿卜,冬種還陽菠菜、大蔥,由於暖棚搶先種植特色品種,在市場上走紅暢銷,年收入達4萬多元。這項產業確保了他不返貧,還富裕起來。

  慶安鎮辦有油坊、酒坊、磨坊、粉坊四大小作坊43家,其中有的就是脫貧戶辦的。但由於設備陳舊,制作簡單,產品質量較低。鎮黨委、政府把幫助微型企業由傳統『勢能』變為產業『動能』,實現華麗轉身,煥發新活力,作為阻斷返貧的重要措施,鉚足勁著力抓好。興安村趙連富屯的苑洪宇是個脫貧戶,他在一場車禍中造成腰椎嚴重損傷,而且失去一條胳膊,喪失勞動能力,處於返貧邊緣。鎮黨委把苑家當作重點戶,派出乾部蹲戶幫扶。苑家有傳統的榨油產業,蹲戶乾部幫助他家重新辦起榨油作坊,並幫他籌集到20萬元資金,購進了一套先進的生產設備,實現了選豆、洗豆、進料、榨制等流程自動化,日榨大豆5000多斤,小作坊變成立家大產業,築牢了返貧堤壩。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