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琪 全媒體記者 孫一博
科技創新通過推動經濟增長、產業昇級、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昇生活質量,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十四五』期間,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在育主體、建平臺、促轉化、強服務上聚焦發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培育創新主體是科技發展根基。市科技局通過開展一企一策精准靶向服務,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重點產業創新活力,助力企業迭代昇級。『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我們二期廠房改擴建項目正在順利開展。』在黑龍江東部節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個擁有通過數控機床、激光切割、機器人焊接、自動裝配線等系統,實現全程自動化和數據化監測控制的數字化智能制造車間正在建設之中。該企業打造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智能車間正是我市通過科技指導促進企業向科技化數字化轉型的真實寫照。目前我市持續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跟蹤培養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梯度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十四五』期間,我市創新主體總量迅速壯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62家發展到158家,增長154.8%,累計指導597家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
提昇科研攻關能力是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結合我市『4106』現代化產業體系,市科技局指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開展技術攻關,爭取科技項目立項支持。2024年,安達博源泰化工立項中央引導地方項目,爭取資金支持70萬元;青岡龍鳳玉米、慶安中桂制藥立項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共爭取資金支持850萬元;天有為、新和成等5家企業立項省重點研發項目,爭取資金支持2650萬元……通過政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經濟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攻關能力,以常態對接高校院所資源,開展靶向對接等舉措,不斷壯大創新主體,使之真正具備科研創新、產學研合作的實力和能力。『十四五』期間,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累計達到8.19億元。39個項目立項省以上科技計劃項目,其中,中央引導地方項目16項、省科技重大專項2項、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項、省重點研發項目13項、省『揭榜掛帥』項目3項,累計爭取國家、省級科技項目資金支持9900多萬元。省級中試熟化平臺實現零的突破;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從無到有達到2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從無到有達到6家;科學家工作室從6家增加到17家,增長183.3%;省備案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從3家增加到8家,增長166.7%。創新平臺載體的加速提質為我市科研攻關能力提昇提供了堅實基礎。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是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發展核心驅動力的關鍵。我市通過機制保障、搭建平臺、實施攻關三個方面促進成果轉化:制定印發相關政策文件,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推動科研院所和知識產權認定機構合作,填補我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空白;依托『綏化市政務服務網』『特色服務板塊』搭建『綏化市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平臺』,有效匹配企業技術需求和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實現供需雙方的精准對接。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布企業技術需求58條,上線優質科技成果450個,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豐富的『成果寶庫』;通過培養轉化人纔,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促成需求與成果實現暢通對接,達成『研發-轉化-落地』模式,有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為現實生產力;加大項目指導力度,加強項目引導激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纔鏈深度融合,如肇東星湖科技有限公司將其總部的『呈味核?酸二鈉高活性?法轉化清潔生產新技術』在我市落地轉化,實施的項目立項為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項目完成後,肇東星湖將成為國內首家以生物發酵法生產的核?為原料,采用高活性?法轉化清潔生產新技術生產呈味核?酸二鈉的企業,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及黑龍江省核?及核?酸類產品空白,形成玉米、淀粉、核?、核?酸產業鏈,有力地帶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我市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省級技術轉移機構由無到有發展到2家;技術經理人由無到有發展到39人;全市8家單位獲評省級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獲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二等獎2項;累計登記技術合同96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1.24億元。全市企業就地轉化重大科技成果82項,新增經濟效益5.25億元。
展望未來,我市將高擎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旗幟,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要求,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立足綏化寒地黑土核心資源稟賦與現代農業、綠色食品等支柱產業基礎,全力構建更高水平、更具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將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讓科技創新這一核心驅動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