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種地』到『多元增收』
龍江公社以共享經濟帶富紅衛村
文/攝 姚楊 特約記者 高偉



盛夏時節,走進明水縣通泉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玉米挺拔如林,大豆枝葉茂盛,藍靛果綴滿枝頭……一幅『企業助村、產業興村、村民富村』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自2023年龍江公社(綏化)肥業有限公司紮根這片黑土地以來,以共享經濟為紐帶,通過化肥產業賦能、租用村裡冷庫廠房、庭院經濟培育,構建起『土地有租金、務工有收入、分紅有保障』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讓紅衛村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化肥產業賦能:測土配方降成本股東分紅添收益
『以前買化肥憑經驗,今年按龍江公社的測土配方施肥,我家的100畝地真的用上了所需要的「營養餐」。』紅衛村村民張東算起賬來喜上眉梢。2025年春耕時節,紅衛村村民累計從龍江公社采購化肥50多噸,這背後是龍江公社帶來的『股東式服務』新模式。
2023年,龍江公社肥業落戶紅衛村後,創新推行『社員即股東』機制,村民不僅能以成本價購買保真化肥,每噸比市場價便宜300多元,還能享受企業經營分紅。『我們把化肥廠變成村民自己的「共享工廠」,社員既是生產者也是受益者。』龍江公社理事長劉運紅說。2024年村民試用成效顯著後,2025年采購量大幅提昇,既降低了農業投入,又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
在化肥廠的田間試驗基地裡,281畝黑大豆長勢喜人。『這地是村裡統一流轉給化肥廠的,秋季除了大豆收益,村民還能按股分紅。』紅衛村黨支部書記王春學介紹,這種『土地租賃+務工+分紅』的模式,讓村民從『單一種地』轉向『多元增收』。明年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分紅預期更可觀。
租用村裡廠房:租賃養資產集體收益有保障
2024年末,龍江公社以合理價格租賃村裡冷庫廠房,這一舉措激活了村集體資產,為鄉村經濟注入長效活力。每年租金收入被科學分配:部分用於冷庫廠房的日常維護,確保資產持續運轉;剩餘資金則全部納入村集體賬戶,成為鄉村振興的穩定資金來源。
這種通過『租賃養資產、資產促產業』的創新模式,村裡將累積資金精准投向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生項目。這一良性循環不僅保障了集體收益的可持續增長,還帶動了數十名村民就業,為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打開了新局面。
庭院經濟富民:藍靛果成『金果果』訂單農業保增收
走進紅衛村村民庭院,一顆顆飽滿的藍靛果掛滿枝頭。『去年全村村民種了800棵,今年第一次結果,我們和龍江公社簽了訂單,4元一斤保底收購。』村民劉大姐笑著說,家裡冰箱存滿了鮮果,吃不完的就送冷庫保存,一點不擔心銷路。
這是龍江公社推動的庭院經濟項目。『藍靛果適應性強,適合庭院種植,盛產期一畝能收1500斤,按保底價算就是6000元收入。而且這800棵果樹苗全部是由駐村工作隊贊助的。』劉運紅介紹,這些果樹今年開始零星掛果,村民已嘗到甜頭,明年進入盛產期後,僅此一項就能讓參與農戶增收。
村民的分紅單上,如今清晰列著三項收入:種地的糧食收益、化肥廠的股東分紅、庭院經濟的訂單收入。『以前守著一畝三分地,現在種地、分紅、產業融合全沾邊,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張東的話道出了紅衛村人的心聲。
共享模式創新:三產融合繪藍圖鄉村振興添活力
從化肥生產到農產品倉儲,從庭院種植到訂單銷售,龍江公社以『共享經濟』為核心,構建起『農業+加工+服務』的三產融合體系。在通泉鄉紅衛村,土地、廠房、技術、勞動力等資源通過共享機制優化配置,讓村民從產業鏈各環節獲益。做好公益事業,就是要讓企業發展與村集體利益同頻共振。劉運紅表示,龍江公社將繼續深化共享模式,計劃明年擴大藍靛果種植規模,讓農產品在家門口實現增值,讓更多村民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如今的紅衛村,化肥廠機器檢修,庭院果樹枝繁葉茂,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龍江公社以實乾踐行鄉村振興使命,用共享經濟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為明水縣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