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攝黑龍江日報記者 張翎
『多虧了安書記和郭老師,昨天晚上我家的鵝吃了他們從縣裡買回來的藥,今天早上就好了,能正常進食了。』6月8日一大早,綏化市明水縣通泉鄉富強村村民李淑華便興衝衝走進駐村幫扶獸醫工作站表示感謝。
李淑華口中的安書記就是黑龍江職業學院駐富強村第一書記安正倫。首創駐村幫扶獸醫工作站和『炕頭夜校』,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作為紮根基層的教育工作者,自2023年駐村以來,安正倫堅持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溫暖民心,用科技點燃鄉村振興的希望,將黨的溫暖傳遞到百姓心坎上,用專業與赤誠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首創獸醫工作站,破解禽畜養殖難題
李淑華說,7日早上她發現自家的鵝有幾只拉肚子,她自己喂了藥沒見效,甚至有一只鵝還病死了。她連忙找到安正倫說明情況,『不只我們家,其他村民家的鵝也有發病的。』在對死鵝進行解剖化驗後,專業從事家畜診療工作的郭宏軍立即驅車到縣城買來特效藥,讓全村的鵝都安全度過疫情,村民們連聲誇贊獸醫工作站『太給力了』。而這個獸醫工作站正是由安正倫提議並積極推進的。
2023年5月,安正倫帶著組織的信任與群眾的期盼來到富強村,面對肉牛產業寒冬中養殖戶的焦慮與無助,他敏銳捕捉到肉牛『看病難、成本高』的痛點。『牛病了,跑縣城20公裡,治療費上千元,掙的錢還不夠治病的。』駐村工作隊在逐戶走訪時,養殖戶老楊蹲在牛棚前的嘆息讓他徹夜難眠。
這一聲嘆息,也成為安正倫破局的起點。他迅速選派臨床經驗豐富的駐村隊員郭宏軍作為獸醫工作站的主治獸醫,在幫扶單位支持下,全省首個駐村幫扶獸醫工作站於2023年7月掛牌成立。獸醫工作站雖簡陋,但承載著『24小時響應、診療零費用、技術全傳授』的莊嚴承諾。從暴雨夜出診到大雪天義診,安正倫帶領駐村隊員們的足跡踏遍富強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動詮釋了『初心使命』和『幫扶真情』。
打造『炕頭夜校』,傳播養殖知識火種
長久以來,富強村傳統養殖觀念根深蒂固,如何破解落後養殖觀念?『科學養牛,纔能腰包鼓!』安正倫創新推出了『炕頭夜校』模式,在夜幕降臨後,召集幾戶村民圍坐在炕頭,傳授科學養殖的理念。有一次,郭宏軍在講解到現場示范注射技巧時突然停電了,村民們自發地圍在一起,手機電筒的光束交織成『求知的星河』。據了解,截至目前,駐村工作隊已舉辦13場講座,覆蓋全村百餘人次。
安正倫還帶領駐村工作隊通過短視頻平臺普及養殖知識,發布32期科普內容,獲數萬次點贊。在微信群裡,養殖戶們經常分享經驗、交流問題,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如今,村裡幼畜成活率提昇40%,飼料配比合格率從30%躍昇至85%,疫苗實現100%全覆蓋,這些轉變印證著『炕頭夜校』的成效,『輸血』向『造血』的蛻變悄然實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正倫深知,產業振興需以科技為翼。獸醫工作站搭建『雲端診療平臺』,與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建立遠程會診機制,村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省級專家服務。團隊研發的中草藥制劑使腹瀉治療成本降低60%,『傻瓜式』飼喂配方提昇養殖效率30%,真正實現『問題從田間來,成果到田間去』。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從『等靠要』轉變為主動學習:楊慶德學會靜脈紮針,李蘭香采集青蒿防病,刁國有主動要求建立健康檔案。『要讓科學養殖像蒲公英一樣,在富強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是他對村民的承諾,更是對初心的堅守。
推動富民興村,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
『傾心為民捧丹心,科技幫扶織錦繡』。在駐村工作隊駐地的牆上,村民贈送的這面錦旗格外顯眼,上面的每一針都縫著養殖技術培訓的深夜燈火,每一線都牽著養殖戶濃濃的感激之情,每一字都映照著駐村幫扶成果的深刻烙印。
駐村工作隊把富強村視為『第二故鄉』,融入村民的生活,成為連接國家政策與鄉村實踐的『活的紐帶』。駐村兩年間,安正倫與群眾同吃同住,足跡遍布田間地頭。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安正倫積極推動村企合作新模式,與牧原企業合作安置20餘人就業;利用『冰雪旅游』熱度扶持肉鵝養殖,延伸產業鏈;科學施用沼液有機肥,每畝增收超百元。有村民感慨地說:『自從駐村工作隊來了,這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據統計,2023年以來,駐村工作隊累計協調各類扶持資金500餘萬元,幫助村集體落實強村富民產業項目1個,盤活村閑置資產1處,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20餘萬元,帶動農戶增收10餘萬元。
然而,安正倫的腳步並未停歇。他正推進『三大提昇計劃』:建設產教融合獸醫實訓培訓基地;研發『一村一業』特色技術;打造『數字獸醫』線上服務平臺。安正倫說:『我們播下的不僅是科技的種子,更是新時代農耕文明的火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