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走進白塔山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3-24 字體:

周脈明

  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名字緣於山巔的一座元代蒙古人建造的白塔。白塔山佔地300多萬平方米,海拔1700米,1958年闢為公園,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

  白塔山公園以園林建築為主,分為三臺建築群,主要有塔寺、殿廳、亭臺、樓閣、牌坊等,依山而築,飛檐紅柱,錯落有致;各建築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在綠樹掩映下,古朴中透出典雅、壯觀和妖嬈的質感。

  走近白塔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印有『九曲安瀾』字樣的古香古色的牌廈,其背面印有『萬古太平』四個大字。黃河的彎多,故稱『九曲』,經常發生洪災,歷來人們敬之畏之,這八個大字意為黃河安寧,造福黎民的意思。

  園內按高度分為三層臺區。院內四面敞開的大廳,廳壁梁柱雕刻精致。呈『凹』字形圖案的雕梁畫棟的回廊相連,這便是第一臺。只見許多市民和游客在院內或聊天、或游園、或拍照、或健身……回廊四角配有形態不一的亭閣,把一二兩臺巧妙地連成一體。八角亭,飛檐高翹,氣勢宏偉;錯角重檐四角亭,飛檐斗拱,重迭交錯,別具一格。

  沿著『之』字形臺階迂回上行,只見一幅寬大的金城攬勝圖文化浮雕牆呈現於眼前。

  據介紹,這是以該牆為背景的瀑布景觀,不過由於還沒有到雨季,所以現在還沒有瀑布。金城攬勝圖主圖為晚清皋蘭山、蘭州城池、黃河及鎮遠浮橋、白塔山景觀,左側是《金城古景》,右側是《蘭州新韻》。因為蘭州過去又稱金城,顧名思義,叫『金城攬勝圖』。一張圖把金城各名勝古跡悉數攬盡,展現的是當時蘭州府治所在地——皋蘭縣城的山川形勝、城郭面貌。全圖以白塔山為視點,近可見黃河浩浩蕩蕩,遠有山巒起伏,古剎錯落,城池依山傍水,房屋鱗次櫛比,令人美不勝收。

  繼續上山,看到的是『泰天地』牌坊,『泰天地』三個字出自《易經》『天地交泰』,寓意符合自然生長規律,也借指社會和諧。『泰天地』也顯示了明清白塔山建築群布局的奇特,山頂建代表『地』的地藏寺,山下建代表『天』的玉皇閣。呈天地交合而萬物通泰之意。

  登臨二臺,上面是闊達五楹的牌廈及一個露天戲臺,具象或者抽象的青磚雕刻圖案條紋讓人倍感合諧多彩的視覺美感。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北側岩壁上的兩幅巨型磚雕,東邊是『鍾馗蝙蝠圖』,古代『蝠』與『福』同音,成為人們祈求美好的寓意和象征。

  二臺的『鳳林香裊牌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皋蘭舉人李存中題額。『鳳林香裊』意為寺廟香煙裊裊,繚繞在鳳林關上。『鳳林香裊牌坊』雕梁畫棟,拱斗飛檐,古色古香。站在這裡,仰視可遠眺蘭山頂上的三臺閣,俯視可見殿宇香煙裊裊,雲繞古關風林,黃河如帶。『鳳林香裊牌坊』背面題有『秀映三臺』四個大字,大約是指東有鳳林古關,南望皋蘭山三臺閣之意。平視南眺,皋蘭山雄渾磅礡,遙遙在望。

  沿著臺階上行,便到達了白塔山最代表性的建築——白塔寺。白塔寺呈長方形,白塔位於寺中央,為七級八面,高約17米。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面系風鈴,微風吹拂,風鈴飄蕩,清脆悅耳。塔外涂白漿,如白玉砌成。這也是『白塔』名字的來歷。白塔挺拔秀麗,直衝雲霄。清人秦維岳有詩雲:『北上環擁勢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寶剎,擎天一柱俯黃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白塔的雄姿。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相傳是大禹治水時所書《岣嶁山銘》。碑高3米、寬1米,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存72字,碑上奇特的古篆文,字形如蝌蚪,無人能識。聽游人說,此碑是岣嶁山原碑的摹本。原碑刻於湖南省境內南岳衡山岣嶁峰,故稱『岣嶁碑』。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酒泉人侯建功摹立在蘭州它處,1980年移到該寺。現場好多游客面對『岣嶁碑』文指指點點,念念有詞,但是只是在猜測而已。自認為能識幾個大字的我,在碑文面前猶如文盲。

  站立於白塔山主峰,視野開闊,與遠處風景遙相對映。東面的雁灘、西面的小西湖、南面的五泉山;山腳下九曲連環的黃河、百年滄桑的中山橋,南北濱河路及蘭州市區內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構成了一幅幅雄渾壯麗的畫卷,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難怪有人吟誦『隔水紅塵斷,凌空寶剎幽』的詩篇來贊美白塔山公園。白塔山公園已經變成了蘭州的一個符號,成為蘭州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