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鉚勁帶領百姓奔富裕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8-22 字體:

——記全市優秀共產黨員、保安村黨支部書記任艷虹

吳永潔  姜仁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
 

  編者按:

  實現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農村的鮮明標志和重要內容。慶安縣慶安鎮保安村黨支部書記任艷虹的事跡提供了一條可感可觸可操作的路徑,那就是全力從『四類』農戶抓起,即盯緊邊緣戶返貧風險、化解先富戶傳統誤區、強化產業戶支橕功能、發揮示范戶展示效應。這『四抓』具有可借鑒的價值,期望大家從中得到啟示。

  『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績。』慶安縣慶安鎮保安村黨支部書記任艷虹把強化鄉村振興同推進共同致富有效銜接,錨定四類典型戶,用足釘子精神,使盡繡花功夫,懷著真情解民懮,投入厚意辦實事,不斷把發展成果轉化為美好生活品質,終於把弱村變成強村,從空殼村到富裕村,集體經濟積累3874萬元,人均年純收入28650元。如今一走進保安村便感受到共同奔富的激情在湧動,這種『蒸蒸日上』的火熱日子,散發出『熱氣騰騰』的奮斗氣息。

  自從任艷虹任職以來,堅持不懈地帶領黨支部一班人創新拼搏,創造的先進經驗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主流媒體發表,打造的『花田生態園』榮登《中國組織人事報》,典型事跡電教片《尋路》在全國發行,並獲全省一等獎。保安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省農村工作示范點等榮譽稱號,他本人也被評為綏化市優秀黨支部書記。

全力化解邊緣戶追富的困境

  保安村在全縣第一批實現整體脫貧,那些貧困戶大多是靠政策扶持,傾斜幫扶纔實現脫貧的,他們的根基並不牢固,弄不好就會成為『落套戶』,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扯腿戶』,任艷虹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為使領導班子形成對返貧的監測和幫扶機制,他針對短板施策,切實幫助邊緣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同時對支部成員作了明確分工,每個成員幫扶一個邊緣戶,他把最難啃的硬骨頭留給了自己。

  任艷虹重點包扶的這個邊緣戶就是張殿閣屯的劉貴民。劉貴民是個木匠,手藝精,又能乾,常年在外地打工掙錢。沒想到52歲那年,他患小腦萎縮,再也乾不了精細活了。對這樣的人如何讓他『造血』,成了撓頭的難題。對此,任艷虹開動腦筋想措施,想出一條良策,村裡成立工藝合作社,把全村的木匠集中起來,精明的木匠做精細活,劉貴民就由師傅領著只乾些粗活,每月也能掙到3000元,外加承包地流轉,年終的分紅,讓劉貴民有了固定收入,小日子又開始好起來。

  任艷虹就是這樣帶領『一班人』開動腦筋,打開思路,為全村24個邊緣戶開闢了『造血』門路,一改過去『輸血』的方式,讓他們發揮能動意識進行農業生產。胡家屯的王國昌是個殘疾人,腿腳不好,乾不了什麼活計,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大半輩子沒娶上媳婦,後來半路找了個殘疾女人成了家。對這樣的夫妻『造血』的出路在哪裡?任艷虹有高招。他在村裡成立養殖合作社,集中養殖大鵝和小雞,村裡為殘疾人投資入股,組織殘疾人到合作社打工,根據殘疾人的身體狀況,分配看護、投食、放牧等工作,讓他們各有固定收入,不再坐等救濟。

  同時村裡還投資建起扶貧大棚5棟,日光溫室7棟,組織病殘老弱村民進棚經營,確保有較高收入。特別是對這些戶村裡還實行整體搬遷,為他們蓋起安居樓,集中進行安置,取暖、燒柴等全由村裡保障供給,這些病殘老弱村民不再有煩心事,能夠安心奔富路。

著力破除『小富即安』傳統思維

  保安村整體脫貧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湧現了一批先富典型,任艷虹想把他們作為標杆榜樣,帶領群眾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但意想不到的是在前進路上跳出一個攔路虎,這就是『小富即安』的傳統思維。在這些先富戶看來,小富安定就行了。這種傳統誤區阻撓著先富戶不再繼續奮斗、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生活。

  任艷虹清醒地認識到,破解這種習慣思維並非輕而易舉,必須用心用情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為此任艷虹精心選樹了十間房的先富戶李祥為榜樣。李祥早年在外地飯店打工,由於他虛心好學,又潛心研究,學到包餃子的門道,回村後辦起『東北餃子』專賣飯店,他的餃子美味香甜、筋道可口,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每年純收入達到六七十萬元。

  對此,任艷虹建議李祥擴大生產規模,創辦連鎖店,李祥起初堅決不同意。任艷虹多次上門開導,講明原委道理,終於使李祥明白,雖然自己富起來了,但更應發揮引帶作用,帶動鄉親共同致富。從去年開始,李祥把『東北餃子』飯店開到安徽蕪湖,充分展示東北特色,得到顧客的青睞。後又到湖北、山東、河南大中城市開起連鎖店210家,員工達到近千人,成為全國聞名的餃子王,兩年純利達到560萬元。

  李祥這個典型樹立以後,全村形成了爭富奔富的熱潮。為推動共同致富,任艷虹因勢利導,及時在全村開展了『富人就在身邊』『富裕家庭就是近鄰』等項活動,啟發農民爭創先富典型。村民褚景彬靠烙煎餅起家,後又擴大面食種類,油餅、發糕、糕點樣樣都經營,還成立了餐飲公司,成為全縣有名的『打卡』地。

竭力強化產業戶的造富潛能

  近幾年來,保安村相繼創辦了18家戶辦企業,大多都由傳統的『四坊』發展起來。企業本是鄉村振興的支柱,也是實現共富的資源。任艷虹極力動員這些企業實體擴大生產規模。延伸擴展企業需要佔一些撂荒地和院落地,但農戶不支持,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任艷虹回想起了婆婆丁產業發展的歷程。

  保安村農民發揮臨近縣城市場的優勢,早在6年前就開發出婆婆丁產業,當婆婆丁剛冒芽長葉時,農民便采摘到市場上去賣,都賣上了好價錢。但婆婆丁僅有一個月時間,便開花結籽變成枯草。面對此情,任艷虹又引導農戶探索新的生產模式,變季節生產為常年生產,很快開闢出三種模式,錯季生產模式、優秀品種模式、綠色種植模式,當年全村就發展到32個婆婆丁種植專業戶,為農戶年創收200多萬元,還被農業部樹立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通過對婆婆丁產業發展壯大歷程的回顧,任艷虹深刻認識到,任何戶辦企業要創新發展,必須同農民致富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農民創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任艷虹明確認識到這一點後,在引帶村民發展企業時,把著力點緊緊放在惠民利村上。

  吉家屯田輝創辦的酒廠是一家祖傳老作坊,由於采用的祖傳秘方釀制發酵,制出的酒醇香悠長,銷售供不應求。任艷虹就建議他引進現代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讓農民工進廠打工,把酒廠辦成富民產業。田輝卻認為自家酒廠靠的就是『笨釀』,纔創出名牌贏得信譽,自己要牢牢守住『笨釀』。任艷虹多次苦口婆心做工作,講透說清,『守住』不等於『固守』,企業要發展必須把傳統和現代有機融合,舊作坊纔能煥發新活力,更能辦成富民產業得到百姓的青睞和支持。通過這番工作,田輝終於明確了發展方向,引進了一批先進加工設備。在擴大廠房面積時,許多農戶主動騰出小園田、小倉房,確保田輝快速擴建了廠房。擴大生產後,田輝及時招進本地十幾名農民作為職工,白酒產量每天由30斤猛增到100多斤,還帶動村民張樹艷也辦起酒廠。兩家酒廠生產規模大、用料多,任艷虹就在村裡開闢5000畝高粱種植區,作為白酒原料供應基地,使得農產品能在本地轉化,實現了酒廠和農民雙贏,成為富民的支柱產業。

  任艷虹就是這樣,堅定一個信念,產業只有富民,纔有大發展。產業開了頭,就要一盯到底,因此他積極為企業出點子,拓寬發展門路,開創新局面。保安村早些年辦有一個冷凍廠,承包給村民曹洪印經營,主要經營保鮮蔬菜、水果,由於吃不飽,年年虧本。任艷虹當選黨支部書記後,充分發揮本地地域優勢,實現就地加工昇級,使冷凍廠成為富民強村企業。保安村村民借助臨近縣城市場的優勢一直把種植甜黏玉米作為當家產業,但黏玉米是季節產品,只短期熱銷。面對此情,任艷虹就積極建議曹洪印改革加工設備,生產冷藏保鮮產品,讓消費者常年能吃到香甜黏玉米。任艷虹一直盯住這件事,春季種植時,他多方發動村民,多種黏玉米,全村種植面積達到5000多畝;等到成熟季節,他又跑屯入戶,幫助廠家以優惠價格收購;然後指導企業制成各種風味的黏玉米,進行真空包裝,放置冷藏車間保鮮,等到春冬季節再出售,利潤翻了兩番,既充分利用了閑置資源,又創造了高額利潤,辦了一舉多得的好事。

全力發揮花田風景區帶富效應

  如何做到鄉村振興與富民強村有機融合,從而實現雙贏?這是任艷虹反復思考的問題,始終沒尋找到滿意答案。後來他從張殿閣村民吉臣創辦花田庭院中得到啟發。

  保安村從前年開始打造美麗村屯建設。雖然面子美了,裡子並不美,雞鴨照常滿街飛。此種狀況引起任艷虹重視,他認為,庭院雖是鄉村的裡子,但同『面子』緊密相連,『面子』建設得再好,『裡子』不好,也會破壞面子建設成果。要建設美麗鄉村,應當『裡子』『面子』一體推進,在這方面吉臣提供了樣板。

  吉臣在自己家裡的房前屋後,路旁牆角,栽滿了花草,藤架上的葫蘆,窗臺上的盆景,充分體現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他還獨具匠心把各種彩色塑料瓶盒,組合成生活氣息濃郁的小場景。走進他家小院『開窗見花,出門踏綠』,變成了精致花園。吉臣家每天人來人往,吉臣又騰出兩間房,辦起家庭旅館,外地游客也到他家參觀住宿,每天有不菲的收入。

  任艷虹見景生情,突發靈感,感悟到這種花田庭院是鄉村振興的縮影,也是幸福生活的展示,應該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基於這種認識,任艷虹立即向鎮黨委作了詳細匯報,鎮黨委決定在全鎮開展『綠鄉花田』建設,並把保安村作為先行試點村。

  任艷虹深感責任重大,他采取小規模、漸推進、求長效的方式,根據農民意願,因戶制宜,一戶一景,突出生態美、風尚美,綜合整體推進,循序漸進發展。為快速打造花田庭院,任艷虹還把省市專家請來組成指導隊,把本村『五老』匯聚成智囊團,把黨團員和青年組建成突擊隊,走門入戶做過細的發動工作。有些農戶擔心建設花田庭院影響種菜,他們推廣了姜貴友巧用庭院的典型。姜貴友利用閑置瓦片,精心搭建花式圍欄,圍出一片菜地,再梯次地放置鮮花,將雜亂的菜地改造成富有情趣的花田,庭院鮮花繽紛多彩,綠菜生機盎然,花菜兼得,小院美透了,村民樂翻了,迅速掀起爭建花田庭院的熱潮。

  建設花田庭院是為推進花田村落建設,任艷虹帶領班子成員整體開發兩個自然屯搬遷後閑置的30公頃地塊,打造風景區和快樂園,分別建成育苗基地、果樹園地、日光溫室、花卉園地,一年四季可進棚摘果,到園賞花,既讓村民創收,又能讓游客觀光。為使游樂園風景優美獨特,形成高山流水的情韻,他們把窪地、水泡、池塘連片開掘,建成水中種荷花,水下養魚蝦,岸邊植楊柳,湖面建涼亭。水的問題解決了,就差一座『高山』,恰好周成窩棚屯有片高崗地,可改造成『山』。任艷虹動員『五老』出機動車、青年出力,機動車拉石運土,青年挑土壘山,很快建成一座20多米高的假山,在山中設置了環山環道、疊山懸梯、熊貓蹦雲、過山飛車、空中城堡等游樂項目,讓游客玩得過癮,村民又增加了收入。每天來往的游客上千人。村民看到了商機,先後在風景區辦起9家民宿、13家飯館、11家超市,街頭巷尾繁華熱鬧,盡顯城鄉煙火氣。為讓村民充分享受城市生活,他們還鋪設燃氣管道600米、地下排水管道4000米,自來水入戶達到80%以上,花田風景區每年可為全村創收120萬元,村民年終還可從中分紅,成為全市文化興村的亮點。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