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綏化8月20日訊 ( 趙平 ) 走進北林區東津鎮利勝村脫貧戶趙景春家的庭院內,成群的白鵝或悠閑踱步,或追逐嬉戲,格外吸引路人的目光。『村上每年給我們發雞鵝雛,還給我們宣傳小額貸款政策,希望我們擴大養殖規模,增加更多收入。今年我一共養了180只鵝,現在這些鵝長得挺好,去掉成本等到年底我能有一個好收成。』趙景春一邊將新割回來的嫩草投喂給幼鵝,一邊笑呵呵地說。
幾年來,脫貧戶趙景春在鎮村的幫扶下,庭院養鵝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持續穩定增收。利勝村黨支部書記徐廷成表示,在『脫貧光榮戶』趙景春的積極影響下,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戶利用自家庭院發展不同規模的『小牧園』經濟。在自家院落養殖大鵝、小雞,成本低、見效快,而且飼料均以嫩草、玉米、豆粕為主,不添加任何精飼料和添加劑,這樣養出來的大鵝、小雞都是綠色生態產品,羽毛光亮、肉質鮮美。好產品不愁銷路,村乾部及幫扶責任人通過微信群、朋友圈、『點對點』的聯系需要購買人群和同幫扶單位對接、幫扶消費大集等線上線下方式,有效地幫助了養殖戶進行宣傳銷售。
近年來,北林區東津鎮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積極引導農戶整合房前屋後閑置土地,發展『庭院經濟』,今年在庭院經濟獎補政策的激勵下,脫貧戶『庭院經濟』產業發展迅速,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將農家庭院的方寸地切實打造成群眾的『增收園』。
在利發村脫貧戶方成彬的院子裡,一家人正在忙著收獲新蒜,今年他家在自家庭院種了1畝地大蒜,產量在兩萬頭左右,現在行情每頭大蒜能賣到2毛5分錢。方成彬高興地說:『我家大蒜今年豐收了,種了1畝地,蒜長得很好,賣了5000塊錢,春天時村乾部就鼓勵我們要利用小園種經濟作物,說上級部門還要給我們補助,我們乾勁就更足了,明年我家還繼續種大蒜。』
據利發村黨支部書記曲振學介紹,利發村常住戶350戶,平均年齡都在65歲以上,正適合發展庭院經濟種植大蒜,而且收益也很好,農戶的收入都有所增加。下一步,利發村將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更多農戶利用庭院種植大蒜,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增收致富。
東津鎮8個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將庭院經濟與鄉村振興產業相結合,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打造『庭院經濟+產業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大鵝、生豬、黃牛等特色養殖,黃太平果、吉泰李子特色栽植,毛蔥、大蒜、紅小豆特色種植等高質量庭院經濟項目,切實讓庭院方寸地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增收園』。這個鎮將繼續結合自身資源,因地制宜、多方發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開闢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徑,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