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詩潮》雜志主?編?、著名詩人劉川來到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的『人文風』名家論壇,帶來《當代詩歌的讀與寫》專題講座。本次活動由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浙江省作協詩歌委員會、《浙江詩人》共同主辦。來自工業大學40多名師生以及全省各地慕名而來的10餘位詩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當人們從老死不相往來的農耕社會發展到人口集中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時代,該如何讀與寫當代詩歌?劉川認為,人的命運已經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成為復合體,甚至全球都交織到你一個人身上。每個人都見證著不同的人,每個人都具有一個現代人的在場性。他以兩輛車不小心相撞為例,『如果我在場,交警來的時候我會站出來去作證,為什麼你會這樣去做?因為你作為現代人,不是過好自己就行,而是要讓公正和和諧在你身上體現出來,這正是一個詩人應該有的能力。』
傳統的詩歌寫作,如杜甫、王維等詩人,他們只是從個體角度處理了這個社會,以達到自我和諧為目的。而在當代,只完成自我這一部分,作為一個工業社會裡的詩,是缺少完整性的,也就是說,對整個社會是不公正的,你忽略了一種總體性的命運。當一個詩人在一個時代的總體性命運裡缺席,他就不構成第一意義上的詩人了。所以詩人要去寫公共生活,要去見證和讀取真正的現實,走進別人。
他還談到,當代每一個人在工具化,遠方在逐漸消失。現在只要隨便坐上飛機、高鐵,再遠的西藏可能兩天也都到了。遠方在消失,所有的陌生世界都已經消失了。你看到所謂景區裡陌生的文明,實際上都是搭建出給你看的一個工業鏈條而已。不存在真正世界的角落了。所以從這樣一個角度,我們應該去成為一個公共詩人,要對整體能力有所擔當。
那麼在同質化的現實生活裡,如何閱讀和寫現實呢?作為詩歌刊物的總編,劉川通過多年的審稿經驗,總結道:『我總結出一個詩人應該具有四只眼睛和一雙腿。』
第一只眼是『細節』。一首詩最重要的是去閱讀現實生活中的那些細節,如這只鳥是怎麼叫的?這個人是如何痛苦的,一只狗是如何受傷的?你看到它真實的細節,在你的寫作中纔能夠呈現出感人的質地和生命的紋理,讓讀者感同身受。所有的詩都建立在體驗的互相傳達上,不然詩人跟讀者之間無法建立一個期待關系。
第二只眼是『宏觀』。從宏觀的角度去觀察一件事物,就不會作簡單的道德敘事,詩人不能說簡單的氣話。從這個角度來說,詩人在閱讀現實的過程中要長出第二只眼睛,也就是能夠處理宏觀。如果微觀是看到了那些小的細部,那宏觀處理的是邏輯關系。更本質來說,需要你對整個社會做一個體量的觀察。這個宏觀的眼睛,既考驗著我們人生的閱歷,也綜合考驗著我們在這個社會裡的一個位置。『我不可以只為個人角度去說話,我要為這個時代的某一個群體,或者是整個國家的發展狀態說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群體不斷來到我們身上,我們來實現正義公平。』他說道。
第三只眼睛是『哲學』,當代工業社會裡,會有很多偽工業化的部分。在現實變成工業一部分的過程中,你的現實是扭曲的,幻象而已。如果你能夠看穿幻象的現實,你就有了第三只眼,你已經具有了詩的能力,能夠解決現在所有的困惑,讓你變成一個完整的人,你能夠認識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再也不會迷惑你。所以要是有了這樣的寫作能力,我們說一個詩人已經具有了一個大師級的視界。
第四只眼是『詩之眼』。一個詩人要從復雜的、廣闊無邊際的現實裡,提取具有詩意的光輝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廣闊的現實都入到詩裡來,我們要選取那一點一滴水中小的那一點,你提取它正是詩人的能力。所以詩是以小見大的東西,選取能力或者是裁剪能力,構成了詩人,讓你的詩具有藝術性,具有可感性。
他認為,『長了這四只眼睛,萬事萬物皆可入詩。』此外,他還提倡要建立專業閱讀的精神。第一層面就是情感性閱讀,完完整整去體驗書中人物和情節,在體驗中你會知道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性的黑洞,什麼是丑陋的嘴臉,什麼是阿Q精神等。這些東西都豐富了你的寫作資源。這種寫作資源是無邊際的,終身受用的。另外還要能超脫於他。一個好的詩人不拒絕時代,一個好的詩不拒絕骯髒的丑陋的問題,而且還能夠把它解決得更好。這是詩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他非常看重『讀』的作用,一直把『讀』當成詩歌之核。『能讀到多少,你纔能寫出多少。』ChatGPT出來之後,很多人擔心會取代詩人。『但當你擁有了這些能力後,ChatGPT根本乾不過你,為什麼呢?因為通過你的思考和深度處理,你處理所有的現實都超越於它,並且還解決了現實,而ChatGPT只是呈現。』 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