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沈秋偉的《瘦詩稿》

李犁,本名李玉生,遼寧撫順出生。出版多本詩集、文學評論集、詩人研究集;其中詩論集《烹詩》獲第三屆劉章詩歌獎,另有詩歌與評論獲若乾獎項。遼寧新詩學會副會長,《深圳詩歌》執行主編,《猛?象詩刊》特約主編。
瘦詩就是瘦身,把臃腫掩埋的婀娜拯救出來,讓詩有了眉目和神情,更有了鋒刃,灸刺人的思維,讓讀者驚疼中有了喚醒感,詩的邊界隨之被拓遠。但沈秋偉這些瘦詩並非流行那些截句,那些格言警句更像打碎的玻璃碎片,雖然也刺目和讓人驚詫,但還是缺少思緒的完整性,像從糧倉中挑選出的珠璣。而沈秋偉大多數的瘦詩就是一座糧倉,容納了起承轉合的完整情思,是一首首淬煉後的短詩,更飽滿有力,像壓縮的鐵和子彈。比如這首《倒裝》:『清晨,三聲鳥鳴/把我詩裡的音律驚醒/倉促間著衣梳洗/鏡中句子紛紛倒裝』。還有更豐滿的《睡眠》:『大地睡了而我的愛人醒著/詩歌睡了而我的心思醒著/我一次復一次向你展示催眠的藝術/直到你我的睡眠相互疊加而產生睡眠增量』。
兩首詩都有完善的情節。前一首喻體的後面是早晨忙中出錯的情景,動作上雖然僅是一個回合,但構成了完整的隱喻。後面這首通過失眠、催眠、睡眠幾個環節的疊加,讓一種情緒加速、暴漲,最後破繭而出。不論是表面符號間的關系,還是符號遮蔽的情感和意義都被逐漸凸顯出來。所以沈秋偉這些詩氣脈充盈而清晰,起伏而連綿,不僅每首都顧盼生姿,而且軀乾完整。更關鍵的是這些瘦詩裡有閃電,總是讓你在慵懶和惺忪中被驚屹,腦子中渾噩的盲區被電光警醒。這就是令人大吃一驚的發現,在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詞匯裡弄出了陌生的感覺。但他不是簡單地對字詞句的打磨和非日常邏輯的嫁接,而是整個思維的革新,中間還帶有一種戲謔和幽默,讓一首首小詩充滿了盎然的情趣。比如《倒裝》是將生活細節與詩歌修辭勾連一起,讓它們互相喻體,讓人的感覺被刷新;《睡眠》用物理的術語和原理將睡眠和情感量化和疊加,讓靜態的動了起來,所指因能指的亮眼而更加深邃和有力。詩的銳角超出了思維的邊界,實現了詩人們夢寐以求的創新,從中可見沈秋偉的天賦,以及對詩的敏銳力和創造力。
正因如此,我把沈秋偉的瘦詩視為『經』,也同『精』。凡被稱『經』的文字,都沒有贅肉,體積雖小,但精准有真理性,且覆蓋廣,爆破力強而大,猶如內蓄原子核的鐳片。而『精』不僅是精粹,還代表這些文字成精了。這個『精』顯然有魂有神有智慧有活力和脫胎換骨的意思。再通俗點說,就是人一瘦就有精神,詩一瘦就有筋骨有靈魂。就像他自己說的:『思想總是瘦骨嶙峋/而肥胖善於消蝕真理(《銷蝕》)』。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視為他寫瘦詩的緣由和理論依據。但又不僅僅如此,再順手找兩首詩看看:『世上許多事物同構/譬如寫詩與游泳/游泳是在水裡寫詩/寫詩是在字裡游泳(《同構》)』,『做詩的活計與木匠相仿/你必須痛下殺手/刨去許多木屑/好讓形態逐漸浮現(《活計》)』。這兩首詩像不像寫詩的『經』?它的概括性和准確性不僅是經文更是經典,同時又指向了世間所有同構的事與理,是萬物之道。而且這麼活靈活現、有知有覺、有滋有味,這文字難道不是成精了嘛!所以《瘦詩稿》就是瘦詩經,不僅勝過那些長篇抒情詩,更值得我們細細地咀嚼、品味、吸納。這是最高級的營養品,竅智怡情靈心,而且意味深長,即使放下了閱讀,也有餘香在心上繚繞。這就是韻味。
看來沈秋偉懂得知止的妙處。止,也是一種修辭,它是簡約,是即時的剎車,是一錘將鍾聲敲響,然後讓思緒隨餘音飄到無盡處。所以止不是省略和刪除,也不是欲言又止和點到為止。而是說出即止,是在恰好處的完成,是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就像我們削鉛筆,多一點就崩塌,少一點就不尖銳。所以,沈秋偉的瘦詩是形容詞,因為它不瘦,只是去掉了沒用的肥肉,或者是沒讓它長出來。他展示的是情緒最激烈那部分,也就是最有意義最有難度,最打眼最較勁最高潮最精華最有靈性的被視為詩眼的幾行。略掉了背景和來歷以及中間的感嘆。也就是說他的瘦詩是一棵樹的橫斷面,顯示的是年輪和感受,而不是代表樹的成長過程的順斷面。橫斷面代表的是事物的共時性,順斷面是歷時性。前者是結果,後者是過程。瘦詩給我們看到的就是結果,而不是過程。比如他的:『詩人乃是糾結在語言之池裡的一尾魚/思想的氧氣已變得非常稀薄』。這是對當下詩人寫作狀態的總結,說的是詩人們沈迷於煉金術,思想越來越少,其結果就像水裡沒了氧氣,詩人很可能像魚一樣在操練語言的水裡憋死。這就是共時性的橫斷面,略掉的就是無關痛癢的之乎者也的過程和感慨。止得很省約,很恰當。像狙擊手,一顆子彈解決,就絕不浪費更多。詩卻像芯片,雖微小,但儲藏著無限。
再比如這首《正好》:『心太大,便累/心太小,則癡/不大不小正好/安放一場人生便可』。這也捎帶出即止的原則就是正好。而且這首《正好》含量更深廣,這是給生命找到一個恰止處。詩精髓得真的像經,是關於生命的哲學、心學、美學和現象學的綜合和經義。而且越琢磨越深不可測又大徹大悟,絕對是人生的指南。這裡的『止』就是精粹和精要,是凝聚,往深往裡濃縮,淬煉成真理和易理。而《主義》則是用虛喻實:『雨多麼現實主義/風是多麼浪漫主義/萬物吃夠了雨水/卻按照風的邏輯招搖』。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對應風和雨,不論是外形還是精神性都非常恰當,而萬物得益於雨水卻跟著風起舞,則有了又一次的寓意。顯然這是喻中喻,先用抽象的文學概念寫景,景物又喻示出人生的某些和諧與不和諧。至於究竟是啥,作者『止』了,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慢慢揣摩吧。
沈秋偉的這些瘦詩越來越有了符號學的意蘊。所謂符號就是攜帶了意義並能讓人感知的意象,其實就是以現身的物代替隱身的物,是比喻和象征。這正是這些瘦詩的特質。瘦詩精短就是短符號,而符號本身就沒有太長的。說出的部分就是顯符號,沒說出部分就是隱符號,就是我們要借助符號去尋找它挾帶的意義。而剛剛說出就止住了,那就是休止符,需要我們用情感和智慧去填補和想象,感知到了,它就是空白符號,就像中國畫中的留白,詩學上叫意韻。情感如果是平靜的湖水,瘦詩就是投進去的石子,雖然只一顆,但激起的波紋卻久久蕩漾。這就是瘦詩的審美特質。再具體點就是沈秋偉用靈覺磨制和編織令人驚奇的符號,然後通過這些符號去尋找不在場的意義,而且這些符號構成的瘦詩,不是連鎖的項鏈,而是一簇一簇獨立自主的內含營養的羽光鱗片,不僅激活思維,還能靈慧心靈。看看他的《治療》:『我心中裝著祖國的山河/也裝著祖國的病史/但我醫術不高/只能治療其中一朵斑點』,還有《搬運》:『螞蟻搬運食物/飢餓是它們的鄉愁/詩人搬運文字/鄉愁是他們的飢餓』。
詩人在布道。兩首詩飽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葉綠素,不僅能哺育心靈,還能喚起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體制雖小,卻有千鈞之力。在沈秋偉的瘦詩裡它們屬於嚴肅和凝重的,但依然能感覺到詩人出色的智慧和靈氣。這是一種天賦,具有哈利波特魔杖一樣的神奇功力,不僅能點石成金,還能穿透鐵板一樣的屋頂,讓悶罐的屋子裡透進清風和明月。讓那些僵屍一樣的詞匯和物象有了氣息,煥發出鮮活靈動的生命力。這就是這些瘦詩的高妙和吸睛之處,也是所有詩人都求之不得的效果。我把沈秋偉這種能力稱之為:靈悟。它雖然也是向妙而悟,但剔除了妙悟中智性和思忖的成分。因為有靈,就不是人為,而是天意和神力,是頓悟,是直覺,是想象力瞬間的起飛,並跨躍過萬丈懸崖,而且是從毫不搭杠的抽象到具象、虛境到實境、視覺到聽覺、聲覺、肉覺,就像在不同的時空穿梭。比如《微分》:『用微分方程/在這詞尖上運算/痛變得很小/小到可鑽進你每一縷嘆息』,還有《骨裂聲》『不要以為我很堅強/我的詩行斷口多多/紛紛骨裂聲/早已押不住最初的韻律』。兩首都是混搭出奇跡。前一首是用數學進入修辭,它的精細性使某種痛似乎變小了,最後又落實到人的嘆息裡,詩因而有了聲音,這是典型的通感。後一首的:詩——骨裂——韻律,也是通感,而且幾組意象互為喻體,不但有聲響還有了動態。這是詩人在詩化靈化生活,化腐朽為神奇,讓無中生出有,讀者的感覺也被掐疼,並被拽著飛躍思維的邊界。這就是創造力,更是生產力。
值得一提的是,沈秋偉的心態很好,這是瘦詩稿中的一束光。雖然不刺眼,但足以讓人感覺到善意和暖意,少了一般截句那種非得刺刀見紅的冷峻和寒氣。每首詩中都鼓蕩著充盈的氣血,瘦詩因而有了氣韻,並紅潤、飽滿、銳利,妖冶而有衝勁。特別是那種詼諧的語調,制造出一個熱烈又自由和自信的氣氛空間。讓詩雖瘦,但趣味滿滿,又活力無限。這是瘦詩的性情,也是神情,更是沈秋偉的心像——他以己之心,妙造自然,用移情法讓景物通了人性,並『編織著物象之間的戲劇』,給人心找到一個可替代的符號,並沈醉其中,得意而造境。從而實現了王夫之說的『華奕照耀,動人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