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老家的豆腐

來源:綏化日報 2022-10-20 字體:

劉顯玲

  大幫哄年代吃塊豆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平時要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忙鏟忙割時節,幫忙的人多,媽纔肯撿幾塊大豆腐,稱一斤乾豆腐。媽總說豆腐貴,平時很少買,趕上青黃不接的時節,偶爾買一塊大豆腐,也是打醬吃,這樣能省著點。只有來到年根底下了,家家戶戶纔去豆腐坊排隊定做豆腐,條件好的人家一板大豆腐,一個乾豆腐,准備在正月裡給兒子娶媳婦或者打發姑娘的人家要至少做兩板大豆腐,兩個乾豆腐,指著豆腐上菜呢。一般莊戶人家半個大豆腐半個乾豆腐,也有的實在困難的,五斤乾豆腐幾塊大豆腐也能過年。

       我家前院的張大爺就是做豆腐的,我媽老早的把黃豆留出來,到了臘月裡,就提早給豆腐坊扛去。到我家做豆腐了,孩子大人歡歡喜喜的去張大爺家等著。毛驢蒙著眼睛不緊不慢一圈圈的拉著磨,白花花的豆乳從磨盤下面的膠皮槽子裡流出來,然後是大鍋煮豆漿、過包、鹵水點豆腐、攢豆腐腦、裝模子、壓豆腐等這一系列的工序下來沒有一上午是完不成的。因為自己家吃,媽就特意告訴張大爺多給乾豆腐上兩個勁,這樣做出來的乾豆腐水分小,好吃。

       爺爺原本是高級知識分子退休,為了生計卻學起了做豆腐,在自己家的下屋開起了豆腐坊。

        一次,黃昏時分,我和爺爺走到一個胡同賣豆腐,一個中年男人拎著一個盆子來撿豆腐,他穿著一個鼠皮色針織舊毛衣,趿拉著棉鞋,沒帶錢也沒拿黃豆,說一會給送來,我和爺爺原地等了好久,這個人也沒有出現。爺爺順著男人消失的方向走進小胡同去找尋,我守著豆腐車。這時車上還剩下一塊豆腐,豆腐上面粘了一絲紅色線頭模樣的東西,爺爺告訴我這塊豆腐咱不賣了,沾了東西不衛生,自己拿回去吃。左等右等爺爺也不回來,眼看太陽落盡了,天色漸漸暗下來,黑漆漆的胡同刮著陰冷的風,只有我孤零零的守著豆腐車,我又急又怕,嚇的哭出了聲,可偏偏這時又來了一個歲數大點的男人,端了一大茶缸黃豆說要換豆腐,我就把爺爺的話告訴他,他說不嫌棄,非要買這塊豆腐,我說我不會稱黃豆,他說我給你錢,最後以三毛錢的價格把豆腐賣給了他。爺爺終於回來了,看我哭花的小臉非常心疼,把我摟到胸前、摩挲著我的小腦瓜說:『孫女不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讀小學三年級,第二個學期開學後,因為我的老師懷孕待產,我們班新換了班主任,學校距離老師家裡太遠,老師沒法回家吃午飯,校長決定讓老師吃派飯,就是按照座次,每個同學家裡一家招待老師吃一頓午飯。輪到我家招待老師吃飯,正趕上苦春頭子,家裡沒啥菜,媽撿了兩塊大豆腐燉土豆,臥盤雞蛋,還有一個豆角絲燉粉條,媽提前讓我去小賣店裝了九毛錢一斤的散白酒,因爸在大隊上班,不能回來,就讓二舅負責陪客。老師和二舅喝的很高興,一瓶白酒見底了。老師盡興,我們這些孩子高興。

       如今豆腐早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對於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品嘗了哪個地域的特色美食,在心底總會給老家的豆腐留一塊地方,這就是淡淡的鄉愁吧!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