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倫
正是千山秋色繽紛時,我來一睹這素以峰秀、石峭、廟古、林幽著稱的『東北明珠』。
千山屬於長白山支脈,相傳遠古時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把剩餘的一塊翠綠彩石順手一拋,在東北落地生根,若乾年後長成千朵蓮峰。但據傳千山古時只有999座峰巒,有位遠方和尚雲游到此,深以千山不足千為憾,遂造出一座假山,纔使千山名副其實。
進入千山,便進入了蔥郁清幽之境。山中秋高氣爽,風舞林木,溪水環流,百鳥爭鳴。只見山色如錦,就像是誰打翻了調色板,濺出的一幅五彩繽紛的大畫,畫中松柏濃綠,柞樹金黃,糖槭橙紫,楊柳仍固守著夏季的最後一縷蒼翠,而楓樹則用它如火的艷紅,點綴出奇妙的組合。時而有一簇簇小巧圓潤、晶瑩紅艷的野果,給壯美的畫幅添加了幾許細膩的裝點,景色令人垂涎欲滴。
來到繡蓮臺下,沿著向濃翠深處旋折的石徑上攀。纖秀裊娜的繡蓮臺上有一天然彌勒佛,坐東面西,坐視千峰,趙朴初先生題寫了『千山彌勒大佛』六個字。佇立對面山頭觀看,只是略有幾分彌勒的輪廓而已,這是惟求其神似而難求其形肖的。據說這尊大佛是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發現者在這天登山途中,險些墜崖喪命,抬頭望見對面山形酷似一尊彌勒佛,想必是佛保佑自己平安,頓生感念,急忙跪拜。
辭繡蓮臺,登蓮花峰。沿石階小路上行,不久便見一處廟宇庵塔建築群,規模宏大,它叫無量觀,始建於清初,為千山最早也是最大的道教建築。原來,千山歷代為佛家勝地,隋唐之際已有寺廟建築,到明代已有祖越、龍泉、香岩、中會、大安『五大禪林』。清康熙年間,道教開山祖師劉太琳始建此觀,把道教引入千山。因原觀建築全以磚瓦壘砌而成,無一棟椽,故稱無梁觀,後來又取道家法力無量之意,改稱無量觀。
無量觀各廟宇皆依山勢而築,或踞山巔,或伏山腰,或藏谷地,與古塔古碑古木怪石相映襯,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一體,各盡其妙。建築布局嚴謹,形態美觀,雕梁畫棟,涂朱貼金,金壁輝煌。過去所見道觀多簡朴素雅,而無量觀卻有所不同。
走進正殿三官殿,見殿內塑有『上元賜福天官堯』、『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的塑像。原來,在道家神榜上,堯、舜、禹被封為司天、地、水的三官。從後人對這些帶領先民同自然界頑強斗爭,開創人類文明先河的遠祖的虔敬中,我體會到,凡對人民做出貢獻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在觀西南依岩築有三層僧院,五六間蒼松陪襯的僧捨,清新典雅,名為西閣。在精致若盆景的觀音殿內,立著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像。這使我大惑不解:觀音乃佛教供奉,怎麼進了道觀呢?
帶著疑問,我又走進閣北的一個天然石洞——羅漢洞。洞外石壁上所刻『釋道同源』四個大字,又令我困惑不解:釋迦牟尼所創佛教由國外『進口』,道教乃正宗『國產』,何以稱其『同源』呢?洞內奉十八羅漢,個個小巧精細,笑怒坐仰,神態離奇。原來,佛教入千山遠早於道教,羅漢洞唐代就有。創建無量觀的道士劉太琳,感到在觀內供奉羅漢有失大雅,有心毀之,卻礙於輿論,就用真武大帝像取代了正位的觀音菩薩像,變成道居正位,佛列兩旁,並題刻『釋道同源』以自圓其說。後來,一些道士怕觸怒觀音神靈,牽連自己,便在西閣重塑了觀音像。
出觀向上,過了『八步緊』,正逢巨石攔路,恰好石間有一條長約4米,高約3米,寬近半米的石縫。這是『夾扁石』,它是從南峭壁登蓮花峰的唯一道路。這道傾斜的石縫,窄得只容一人倚壁側身經過。我也隨眾多游侶以一『夾』為快,果然有點被夾扁的感覺。
揮汗來到『天上天』,眼界頓覺開闊,白雲在頭頂縈繞,仿佛舉手可摘;群峰似朵朵蓮花,爭奇斗艷,又如龍蟠、虎躍、鳥翔、潮湧,景象萬千,氣勢磅礡。此時,我纔領會清代劉文麟『千山如奇文,筆勢無一平』詩句的意義。我感慨於千山何以如此神奇多姿?是因為它由女媧補天的五色石生成嗎?那不過是傳說。據考察,這裡4億年前曾是汪洋大海,到古生代末期,纔開始隆起,露出水面。約6000萬年前,在地殼變遷中斷裂成千山地貌的基本輪廓。後經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及大自然長期風霜雨雪的雕琢,纔有今日千山的壯美雄姿。
秋陽下的千山真的好美。看來,昔日有人欲將千山瓶峰『移傍書窗插杏花』,雖有些小家子氣,卻也是動情而得妙句。我盡管無此奢望,在下山途中,還是隱身滿山霞雲裡,扯一縷裝進背囊。心想,匆匆走馬千山,雖然如盲人摸象不見全貌,不曾領略大山的魂魄,而帶回幾枚紅葉,也算不虛此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