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經濟

五裡明鎮:產業拓寬富民路 壯志繪出振興圖

來源:綏化日報 2022-10-09 字體: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51)
五裡明鎮:產業拓寬富民路  壯志繪出振興圖

文/攝 潘成軍 特約記者 於洋 霍永祥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從肇東市向南30公裡便是五裡明鎮,174縣道縱貫南北,距省會哈爾濱市僅42公裡,哈肇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並有端口,地域面積186平方公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深秋走進五裡明,看到的是農民忙著收獲的場景以及產興業旺村富美的畫卷。

五裡明鎮雜糧、雜豆園區——糯高粱
 

       五裡明鎮下轄5個行政村66個自然屯,有13835戶40226人口,耕地220800畝,林地20500餘畝,草原21000畝,水面6300畝,奶牛黃牛存欄2470頭,生豬存欄43000頭,生豬年出欄26000頭,禽存欄264000羽。多年來,糧食生產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可喜成績,素有『龍江產糧第一鎮』稱號,全省兩代『玉米王』都在這個鎮誕生,單產實現了1242.53公斤,全鎮糧食總產連續14年穩定突破3億斤,實現糧食單產『噸良田』。村集體經濟積累逐年壯大,從過去的空殼村轉為實體村,人均收入從不足萬元到16000多元。2009年6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同志到這裡視察時對五裡明鎮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模式做法給予了高度肯定和充分認可。五裡明鎮黨委和政府,依托本區域農業資源優勢和現代化科技管理水平,經過多年的科學持續發展,現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農業機械裝備比較精良,農業科技化水平比較精細,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五裡明鎮露地大頭菜園區
 

  五裡明鎮始終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在持續夯實主糧玉米種植生產的同時,依托自然稟賦和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各種特色種植及高產示范園區生產建設輻射帶動,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從以前單一玉米種植到現在調整為以玉米種植為主多種經濟作物為輔的種植結構,今年全鎮建設雜糧雜豆園區、露地蔬菜園區、棚室蔬菜園區、特色養殖園區、玉米高產創建園區等五個特色園區,種植糯高粱2200畝、谷子750畝、瓜菜3500畝、棚室蔬菜120畝,螞蚱養殖基地100畝,玉米高產示范田5000畝,帶動750戶農民共同增收,吸納本地勞動就業10萬餘人次。

       五裡明鎮鎮抓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契機,充分利用五裡明雜糧品牌特色,以產業園區為基地,發展規模化經營,形成了以品牌闖市場、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同時,加快優質品種引進、種植、加工、開發步伐,促進小雜糧的結構、布局向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全面提高小雜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利用產銷對接、推介展示、營銷推廣、線上線下平臺融合等多渠道銷售方式,帶動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如今,全鎮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打造出『榛柴崗』『半拉城子』『農園尚品』『勝平香谷』等特色雜糧乾菜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特別是棚室香瓜在4月中旬開園上市,成為周邊縣市上市最早的香瓜,叫響了『五裡明』品牌,成為五裡明鎮農業產業的靚麗『名片』。

五裡明鎮大棚蔬菜園區

       為進一步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五裡明鎮20餘萬畝耕地逐步實現由小戶分散經營向大戶規模轉變,全鎮培育新型種養新型經營主體109個,其中:千畝以上種糧大戶13戶,500畝以上種糧大戶72戶,土地托管面積達到10750畝。大力提昇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水平,積極引進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積極建標准、樹品牌、拓市場,守住農產品的『老字號』開發農業領域的『新元素』,加快種得好向銷得好轉變,全力推進了黑龍江耘智農業旅游開放有限公司落戶五裡明鎮發展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重點在鄉村文旅和農耕文化、教研基地和農業歷史博物館,依托哈肇高速的優勢,吸納哈爾濱等周邊城市休閑人士來本村休閑度假、參觀旅游,體驗鄉土文化和風土人情,深入挖掘農業多重價值和地域歷史文脈、民俗風情,打造田園景觀化、村莊休閑化、鄉村生態化的特色村莊、美麗鄉村和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食養游居憩』相融合的田園康養新業態,滿足人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故園懷舊、體驗參與的新需求,打造『外地人向往、家鄉人留戀』的美麗五裡明。

勝平村文化廣場
 

  堅持以鄉村振興統攬全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各級責任,建立各部門協同配合工作機制,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五裡明鎮建檔立卡脫貧戶303戶694人,『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實現了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良好勢頭。小城鎮建設規劃有序,520戶農戶入住五裡明新?小區的樓房,全鎮爭取各種項目硬化道路74公裡,建設農業曬場32000多平方米,架設農業輸電線路17公裡,完善高標准農田20000畝及配套水利設施,危房改造516戶,村屯安裝路燈200多盞,栽植綠化樹木12000多棵,修建排水溝7.2公裡,建設文化廣場5處,紅色記憶基地1處和村史館1座,改造臭水坑2個,謀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3個。五裡明鎮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由黨委書記、鎮長牽頭的『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對鎮屬街道及66個自然屯展開了全面治理,形成了人人參與、戶戶共建乾淨美麗新家園的濃厚氛圍,全鎮上下小到一花一草、大到門前統建,村莊都換了『新顏』,全鎮黨員乾部群眾正用『繡花功夫』繡出鎮村的『新顏值』。鎮黨委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健全長效管護、衛生保潔、移風易俗等長效機制,把人居環境整治納入『美麗庭院』『五星級文明戶』『綠色家庭』評比細則,激勵更多村民自覺參與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來,確保鄉村環境從『一時美』變為『持久美』。五年來全鎮共投入資金340餘萬元,鎮村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提昇,村民吳廣會說:『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已成為歷史,現在好了,路變寬了、樹變綠了、夜變亮了、心情變美麗了!』

  國家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補貼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足額補貼到位。全鎮農村低保、五保進行公開評定,做到了應保盡保,新農保參保率逐年提高,弱勢群體物質生活和精神關懷基本實現全覆蓋。紮實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現自來水入戶率100%,網絡覆蓋率100%。

  總之,村屯道路、人居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民生福祉、鄉風文明、幸福指數等精神文明建設明顯提昇,農業機械化裝備、農田高標准建設、農技科技化服務等農業基礎設施明顯加強,各項攻堅任務的勝利完成使全鎮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認可度、滿意度不斷增強。

  如今,正逢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時,五裡明鎮上下將化期許為動力,繼續用務實擔當的作為匯聚攻堅之力量、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凝聚奮斗之精神,努力打造成為哈市經濟圈內的一個昇級版小城鎮,為肇東市成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做出貢獻!


編輯:張桂娟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