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走進鄉村看變化系列報道(20)
東富鎮:模式鋪出增收路 整治塑出宜居型
文/攝 蒼曉英 潘成軍 全媒體記者 孫曙光
走進北林區東富鎮,正是8月9日下午3時多,初秋的風在明媚的陽光裡帶著一絲清爽。走在鎮政府所在地腰房村乾淨的街路上,看著那些來往群眾臉上洋溢的笑意,感覺這個鎮百姓的生活是安逸和幸福的。

東富鎮位於綏化市區東北部,是北林區的重要鄉鎮之一,與市區緊臨,下轄六個行政村,71個村民組,37個自然屯,總戶數11175戶,人口32126人,總耕地面積16.8萬畝,是北林區綠色水稻、馬鈴薯、棚室蔬菜、生豬、肉牛主產區,有著北林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發展鄉鎮村經濟工作先進鄉鎮的殊榮。

『近些年特別是今年初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全區工作部署要求和自身實際,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強化能力作風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尋求全局帶動新突破,探索「支部+黨員」模式來帶動集體增收。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探索出了適宜鄉村致富的新路徑。』東富鎮黨委書記李向楠告訴記者,在謀求鄉村振興工作的突破上,東富鎮把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黨員衝在創富興業的第一線,為群眾『打樣』,帶群眾增收致富。腰房村依托億達蔬菜經銷有限公司農民黨員陳福生領辦腰房村扶貧聯合體,年創效益2.3萬元。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沈瑩來腰房村調研時,對相關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興旺則來源於特色。為打造特色產業,鎮黨政班子鼓勵和支持東富鎮腰房村多方協調,引進能人。通過人纔引進,腰房村建立起了櫻桃合作社,合作社佔地面積4萬平米,包含櫻桃采摘園和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櫻桃采摘園共有7棟棚室,佔地1萬平方米。該采摘園對外開放期為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其餘時間為櫻桃養護期,在開放期間櫻桃產出收入可達100萬元左右;特色經濟作物區包含玉米、西瓜、柿子等經濟作物,不但豐富了合作社的作物種類,也提高了村民收入。

據東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石磊介紹,豆角是腰房村重點經濟作物,鎮裡將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方向,大力扶持豆角種植。共12公頃的豆角地采用800米長壟種植方式,每公頃地純收入可達5萬元左右,大大超過種植玉米每公頃最高約1萬元的收入。不但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豐富了村裡農業產業內容。為幫助所轄村屯尋求適合本地發展的高效益經濟作物,東富鎮黨委主動幫助村屯牽線搭橋。經鎮黨委搭橋,腰房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運用1.2公頃土地進行試驗田種植,同一塊試驗田種植兩茬,可獲得大蒜、蒜苔和黃心白菜三次收獲。黃心白菜作為特色農產品,一棵菜重量10斤左右,而其單價高於市場單價0.5元,可有效提高村民收入,豐富所種植經濟作物的種類。為堅持創新發展,提昇市場活力新銷路,黨委搭橋,帶領企業多次去牡丹江寧安縣進行考察學習,多次進行實地論證,引導種植雄心圓蔥,目前已在腰房村承租2000平方米進行大毛蔥荷蘭雄心的種植試驗。此外,鎮黨委、鎮政府積極推動建立東富村農機合作社,探索實行『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農機服務、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性服務。腰房村現已完成土地托管8240畝。作為扶貧產業項目的腰房冷庫項目,投資1800萬元,年租金100萬元。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保證,為提高群眾幸福指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東富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積極發動廣大黨員乾部群眾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使鎮村全域淨起來、美起來。今年上半年,全鎮共出動車輛3562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數量7350立方米,發放宣傳單數6875份,村屯道路綠化栽樹17700棵,栽花12.56萬株。新建糞污臨時收集點13處,3個公益點,推進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一支專業保潔隊伍、一套管護機制、一批專業設施的『三個一』村屯環境保潔模式建立起來,實現了村屯衛生管護常態化。

『下一步,我鎮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緊扣市委厚植「五個優勢」、賦能「三篇文章」,加快「三個提昇」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結合我鎮交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優勢,全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利用地緣優勢,打造招商「硬環境」。加快對轄區內僵屍企業清出和土地平整,做好道路硬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下一步工作,李向楠心中十分有譜,他說,東富鎮將以服務促招商,全面提昇招商『軟實力』。對目前已有在建項目,派專人服務與跟蹤,早落戶、早開工、早投產。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認可,利用已落戶企業的人脈資源優勢拓寬招商渠道,以企業引企業,以項目招項目,形成產業鏈企業集群效應。同時立足特色產業進行招商。東富鎮是北林區馬鈴薯的重要產區之一,成規模產銷一體的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現階段有8家,現有13個馬鈴薯存儲大窖,年存儲量可達7800萬斤,上年度反季節銷售額達4500萬元,淨利潤超過900萬元。但東富鎮的馬鈴薯產業還存在初級產品多、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劣勢,因而在今年的招商引資思路上,我們把目光放在馬鈴薯深加工企業上,真正實現馬鈴薯產銷產業鏈,帶動本地項目發展及人口就業。創新集體經濟經營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推進土地托管,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新項目,是實施農業托管,打造東富『樣板間』的具體行動。李向楠說,依托東富村農機合作社,對東富村轄區土地進行托管;與黑龍江省農投有限公司合作,在全鎮轄區范圍內推廣土地托管,最大化實現『一次投入、多項產出』,實現土地托管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