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要聞

明水:『托』土成金

來源:綏化日報 2021-10-13 字體:

特約記者高偉

  金秋時節,行走在明水縣通達鎮革新村的一片玉米地裡,村民馮壽春家的玉米長勢良好,今年他把家裡的土地45畝地托給革新現代農機合作社,每畝地拿出320元用於農機合作社購買種子化肥農藥、機耕費、田間管理費,共計14400元,玉米秋收到家脫粒自行銷售,預計每畝純收入500-600元。土地托管讓他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一年還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豈不兩全其美。土地托管服務模式實現了『農民外出打工,合作社給農民打工』。

  以上,這只是明水縣土地托管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明水縣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中積極探索新機制,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土地托管工作,鼓勵鄉村嘗試村股份經濟合作組織全程托管模式,探索嘗試『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多方生產要素助力(銀行、金融公司、保險、期貨公司等),降低風險,保證富村富民,百姓利益不受損。開展依托農業企業推進整村托管服務、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整屯托管服務、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推進整村托管服務、依托農機合作社推進土地托管服務等四種形式托管服務。

  黑龍江綠野牧業有限公司今年采取『多數托管+少數流轉』的經營模式耕種土地6.2萬畝,企業采取集中連片規模化、科技化運營、集中采購農資、集中銷售、秸稈變飼草,引入農業大災保險,金融企業信貸支持等,這支出和收入的『一減一增』(耕地、種子、化肥、播種、農藥、中耕、收割、秸稈等)可為農戶增加收入150元/畝。並帶動周邊土地托管農戶360餘人進入就業,達到了企業和農戶雙贏效果。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國家城鎮化戰略的不斷推進,不少農民離開土地湧入城市,由此引發了『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耽誤掙錢,』等諸多農村耕地問題。為破解類此問題,明水縣開展土地托管經營,讓土地『老大難』變身村集體和農民增收『倍增器』,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現實問題。

  在明水縣窪池玉米合作社的生產車間內,數十名本地村民搖身變成『產業工人』,在車間內挑選分揀玉米、裝箱、打包,每人每個月都有2000至3000多元的收入。這個合作社每年都種植鮮食玉米6000畝左右,想擴大生產資金和土地流轉受阻。合作社在鄉村幫助下共托管通泉鄉宏偉、富民、豐收村土地1.2萬畝種植鮮食玉米。長期用工和季節性用工達500多人,村民把土地托管後,不用出村就來合作社上班掙錢。此舉既解決了合作社發展缺資金缺土地瓶頸問題,又幫助農戶增收和解決務工就業問題。

  曾經被農民緊緊攥在手心裡視為『命根子』的土地,現如今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被越來越多的農民托管開來,盤活了資源,逐步實現土地的規模和集約經營,成就了種地農民和務工農民的『雙贏』。明水鎮勤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先天的組織優勢,理事長申遠帶領班子成員入戶講解托管的好處,組織全村農業機械統一耕種本村土地,托管玉米8187畝,實現農民和村集體雙贏。通達鎮革新村革新現代農機合作社托管本村農戶土地9024畝,在明水縣一大批『土地保姆』帶動村民致富。

  農田托管不僅讓農民省力,更讓農民省工、省錢。『土地就像是農民的孩子,土地托管,就像把孩子送到托兒所。』申遠介紹,土地集中托管後,通過農資聯采直供、規模化機械化作業和訂單預約,生產成本可降低近40%;規模化連片種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畝均可增產200斤左右;實施訂單農業,糧食銷售價格每斤可提高0.2元左右。

  『土地托管的優勢是節本增效明顯、便於規模經營、利於農民增收、規避了風險。同時,托管服務不僅發揮了專業化優勢,促進了耕地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而且在未改變土地承包權以及對土地使用主動權的基礎上,更好釋放了農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勞務收入。』明水縣農村經營管理站負責人說。

  土地托管托出農民好『錢景』。用土地托管和流轉,解放了農民的雙手,讓他們放心外出務工,回家時,農作物的收成依舊屬於自己。真正實現托土成金。據了解,今年明水縣落實完成農業托管服務總面積48.35萬畝,服務農戶11573戶,全縣發放土地托管貸款1.5億元,實現多方風險共擔。


編輯:桑勝東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