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於福友 全媒體記者 劉華鵬

10月11日清晨,秋日的陽光灑滿綏化學院農業與水利工程學院耕讀教育基地,豐收的玉米泛著金黃。該院2023級、2024級30餘名學生手持鐮刀、分組穿梭在田壟間,掰玉米、運秸稈,分工協作完成玉米收割作業,用雙手踐行『以耕促學、以讀賦能』的耕讀教育理念。
『握住玉米稈底部,稍微用力向上掰,苞葉就能輕松脫落!』基地裡,2023級農學專業學生李想一邊示范,一邊向身邊同學講解。作為去年就參與過耕讀實踐的老學員,他對從播種到收獲的全流程早已熟悉,『去年第一次下田時,連農具都握不穩,如今不僅能熟練收割,還能通過玉米的果穗大小、籽粒飽滿度,判斷土壤肥力和灌溉效果,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活知識」。』今年是農業與水利工程學院開展耕讀教育的第二年,田間地頭的實踐課堂正讓越來越多學生在勞作中立初心、長本領。
學院耕讀教育負責人說:『我們不是簡單讓學生「乾活」,而是把每一次田間實踐都與專業知識掛鉤。』在此次玉米收割前,學院專門開設『作物收獲與產量測算』理論課,講解玉米成熟度判斷、機械化收割原理等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下田,在勞作中驗證理論、解決疑問。『以前學《土壤肥料學》,總覺得「有機質提昇對作物產量的影響」很抽象,直到自己種了玉米纔明白。去年我們在試驗田分區域施加不同比例的有機肥,今年收割時明顯發現,有機肥比例高的地塊,玉米果穗更飽滿,畝產比普通地塊多了近100斤。』2024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學生王浩淼捧著剛收獲的玉米,語氣裡滿是成就感。耕讀實踐讓她真正理解了『農業是有生命的科學』,也讓她堅定了未來從事農業水利研究、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
自2024年啟動耕讀教育以來,學院始終圍繞『耕讀融合』構建實踐體系:春季組織學生參與播種、施肥,夏季開展作物生長監測與病蟲害防治,秋季進行收割與成果復盤,冬季則結合專業課程開展農業技術研討。據悉,學院今年進一步完善了耕讀教育體系,除玉米外,基地還種植了大豆、蔬菜等作物,形成『季節性耕作+常態化研學』模式,同時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鄉村種植大戶擔任校外導師,定期為學生開展田間授課。截至目前,已有近500名學生參與耕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