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東北抗戰題材的創作維度與書寫(文藝評論)

來源:綏化日報 2025-09-15 字體:

劉福申

  東北抗戰題材是東北本土作家得天獨厚的創作素材,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富礦。

  在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邊境線的大背景下,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及小說要好於其他文體。早期李克異編劇的電影《歸心似箭》,近年來熱播的全永先編劇的電視劇《懸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堪稱抗戰影視劇的典范。

  而小說仍以王阿成的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全永先的中篇小說《昭和十八年》等,無疑是一個時期以來抗戰文學中的優秀作品。

  探究抗戰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的創作維度,剖析與梳理其創作風格與文本特色,是進入抗戰寫作的不二法門。

  電影《歸心似箭》講述的故事是:1939年冬,在一次遭遇戰中,魏得勝因掩護戰友負傷而被敵軍抓獲。在一位老兵的掩護下,逃了出來,去找自己的隊伍。他在林子裡遇到了淘金人,從懷裡掏出個碗說:『掌櫃的,給碗飯吃吧!』爽朗正直的淘金把頭齊大爺將魏得勝留在身邊。最後在齊大爺的幫助下,弄到了通行證,他繼續尋找著隊伍。由於叛徒的出賣,魏得勝再落敵手。在日寇的毒刑拷打和假槍斃的恐嚇下,魏得勝堅貞不屈,又被送到煤礦當苦力,飽受摧殘。後來他冒險找到了一個廢井口,率眾逃出虎口。在槍林彈雨中,他又一次身負重傷,拖著傷病的身軀,野草充飢,走走爬爬,從夏天到秋天,終因體力不支,昏倒在了林中小溪邊。前來溪邊挑水的年輕婦女玉貞,發現了躺在地上的魏得勝。玉貞把他救起,背回家中。在玉貞精心照料和護理下,魏得勝的傷慢慢痊愈。玉貞的父親齊大爺回來,這個和他患難之交的一家,讓他感到溫暖。而魏得勝和玉貞在這不尋常的養傷期間,建立了真摯的感情。為了趕走侵略者,他說服了玉貞。在玉貞送別的林蔭小道上,大雁南飛,表達了一種尋找部隊歸心似箭的和玉貞難捨難分的情感。

  電影在拍攝手法上,既有色調低沈濃重,以藍灰偏冷的色調,又有色調明快,色彩柔和的色調,給人以生機和希望的感覺。

  《歸心似箭》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抗戰影片,這部電影最鮮明的藝術特點是:人物少,人物性格獨特而深沈,潛臺詞多,對白口語化,有濃厚的東北鄉土氣息,情節集中緊湊,寫人,人物鮮活,寫情,情真意切。再加上《雁南飛》這首感情飽滿質朴深情的主題歌,使整部影片充盈著堅定執著的孤寂之美。

  電視劇《懸崖》,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諜戰劇,該劇根據長篇小說《霍爾瓦特大街》改編。故事發生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東北,講述了共產黨特工周乙與女報務員顧秋妍假扮夫妻,共同面對偽警察廳特務科科長高彬,並展開一系列行動的故事。他們需在敵人嚴密監控下傳遞情報,同時還要應對高彬的猜忌與追查。顧秋妍因經驗不足多次險些暴露。他們成功破譯密碼、獲取防御圖。顧秋妍因擅自行動多次陷入危機,最終特務科控制住其女兒莎莎,周乙為救她們主動暴露身份。周乙深知潛伏者宿命,為切斷敵人線索、保護組織,他選擇以身赴死。劇中通過復雜人物關系和緊張情節,展現了諜戰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引發對歷史與信仰的深刻思考。該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通過細膩情感與高智商博弈,呈現了諜戰劇的獨特魅力,被譽為『諜戰經典』。

  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講述了抗日英雄趙一曼被捕後的經歷。趙一曼臨終前寫下遺書,表達對兒子的愧疚與期望,強調以行動教育後代,傳承抗日精神。她的故事通過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敘述,展現了英雄的堅韌、母愛與對國家的忠誠。小說通過細膩描寫趙一曼的文人氣質與軍人冷峻,以及她對身邊人的感化,塑造了立體豐滿的英雄形象,同時以歷史檔案與文學敘述結合,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尤其是結尾:本小說附件:《偽濱江省警務廳關於趙一曼女士的情況報告》(1936年8月11日濱警特密8853號)

  姓名:趙一曼,現年二十九歲(三十歲)

  職業:無職業

  原籍:山東省濟南府

  檔案:119—21151第13號

  這樣的結尾,使小說在結構上更具有新鮮感,人物與事件更具有歷史的真實感。

  中篇小說《昭和十八年》,以1943年(昭和十八年)為背景,以修建軍事工事『烏爾古力山要塞』為事件,講述了常龍基因文弱被日軍視為『廢物』,遭受岩本等人的毆打和羞辱。他在新兵訓練中屢遭懲罰,甚至因不堪忍受而試圖自殺,後被國兵連長救下。盡管如此,他仍因性格懦弱而被眾人輕視,但內心始終懷有對侵略者的仇恨。常龍基在服役期間逐漸適應軍營生活,因勤快和對日軍的『巴結』行為,得到部分日軍的認可。然而,他始終未放棄反抗的念頭,暗中積蓄力量。昭和十八年,日軍最高軍事顧問楠木實隆視察烏爾古力山要塞。常龍基被選為牽馬侍從,他趁楠木上馬時,突然掏出藏在褲兜的手槍,擊斃楠木及隨行的滿洲國軍事大臣邢士廉。隨後,他策馬衝向人群,試圖突圍。

  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最終選擇跳入松花江自盡。小說通過常龍基的故事,展現了在極端壓迫下,普通人的反抗精神和民族尊嚴。

  那麼,作為東北的本土作家,如何書寫這片土地上抗戰英雄的壯舉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始終信奉這樣一句話:英雄不只是在戰場。重大的事件已被許許多多作家寫過了,我們的創作維度,是否應該另闢一條蹊徑?關注那些小人物在抗戰中的生活與生存的殘酷狀態,寫出小人物的家國情懷,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獨具個性的東北抗戰題材的作品來。我個人認為:這或許是東北抗戰題材寫作的路徑。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