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本地新聞  >  綜合

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分析

來源: 2025-06-27 字體:

  高冰

  聚焦寒地黑土區域,深入探討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路徑。通過分析寒地黑土生態環境與人文資源的獨特性,結合生態文旅棲居的內涵與價值,揭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規劃策略與實踐路徑。研究旨在推動寒地黑土區域生態保護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的和諧共生,為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主要分布於北緯45度左右的中高緯度地區,中國東北是全球三大黑土區之一。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肥沃的土壤,支橕著重要的農業生產,還擁有獨特的寒地氣候、冰雪景觀、民俗文化和歷史遺跡。隨著全球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態文旅逐漸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方向。寒地黑土區域依托其豐富的生態與文化資源,具備發展生態文旅棲居的巨大潛力。然而,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不合理的資源開發等問題,對寒地黑土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承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文旅開發的平衡,構建生態文旅棲居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理論意義方面,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研究能夠豐富生態文旅和棲居理論在特定地域的應用,為區域生態文旅發展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框架。在實踐意義上,通過對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規劃與實踐探索,有助於推動寒地黑土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昇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強化生態保護意識,保護寒地黑土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的和諧共生,為其他類似寒地資源區域的生態文旅發展提供借鑒。

  國外對生態旅游和棲居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在生態旅游方面,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態旅游』概念,此後,生態旅游的研究不斷深入,涵蓋了生態旅游的內涵、分類、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等多個方面。棲居理論方面,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提出『詩意的棲居』概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棲居理論奠定了基礎,後續學者從建築、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對棲居理論進行拓展和應用。

  國內生態文旅相關研究在近年來發展迅速,學者們針對不同地域的生態資源和文化特色,探討生態文旅的發展模式、規劃策略以及與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的融合路徑。但針對寒地黑土區域生態文旅棲居的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現有研究多集中在寒地黑土的農業生態、冰雪旅游等單一領域,缺乏對生態、文化、人居等多維度融合發展的深入探討。因此,開展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二、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內涵與價值

  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是指在寒地黑土區域,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地域文化為靈魂,以旅游活動為載體,將生態、文化、旅游與居民生活居住有機融合,構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和諧共生的空間環境和生活方式。它強調生態的可持續性,注重對寒地黑土、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突出文化的獨特性,挖掘和傳承寒地黑土區域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關注旅游的體驗性,通過打造多樣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游客對生態、文化體驗的需求;同時保障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價值方面,寒地黑土區域擁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這些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生態文旅棲居,能夠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促進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文化價值上,寒地黑土區域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如東北的滿族文化、赫哲族文化,以及與寒地生產生活相關的漁獵文化、農耕文化等。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有助於挖掘、傳承和弘揚這些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平臺。

  經濟價值顯著,通過發展生態文旅棲居,可以帶動寒地黑土區域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居民增收致富,推動區域經濟從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產業轉型。此外,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還能夠提昇寒地黑土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和資源,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社會價值方面,生態文旅棲居的構建有助於改善寒地黑土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昇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旅游活動的開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增進了文化理解與融合,有利於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三、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發展現狀與問題

  目前,寒地黑土區域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文旅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冰雪旅游方面,黑龍江哈爾濱的冰雪大世界、亞布力滑雪場等項目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在鄉村生態旅游領域,吉林、遼寧等地的一些鄉村依托寒地黑土的農業資源,開展了采摘、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部分地區開始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如滿族民俗村、赫哲族魚皮文化展示館等文化旅游項目的建設,推動了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在生態保護層面,由於過度的旅游開發和不合理的建設,寒地黑土區域的生態環境面臨一定壓力。例如,部分景區的建設破壞了當地的植被和地貌,旅游活動產生的垃圾和污水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過度開發冰雪資源,導致冰雪資源浪費和生態失衡。

  文化傳承與開發方面,雖然寒地黑土區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在文旅開發過程中,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入、展示形式單一、文化內涵被忽視等問題。許多文化旅游項目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和展示,缺乏對文化深層次的解讀和體驗,難以真正吸引游客,也不利於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旅游規劃與管理上,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規劃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部分地區旅游規劃與生態保護規劃、城鎮規劃等缺乏有效銜接,導致旅游項目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同時,旅游管理水平較低,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和服務人纔,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和區域旅游形象。

  此外,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品牌建設不足。區域內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具有獨特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形象。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有限,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制約了生態文旅棲居的可持續發展。

  四、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規劃策略

  加強寒地黑土區域的生態保護規劃,明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重點生態保護區、生態緩衝區和適度開發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嚴格遵循生態保護原則,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於已經受損的生態系統,制定科學的生態修復方案,如開展植被恢復、濕地保護與修復等工程,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

  推廣綠色旅游技術和生態友好型旅游設施建設。采用環保材料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如生態廁所、太陽能路燈等;在景區內推廣低碳交通方式,如電瓶車、自行車租賃等;加強旅游景區的環境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系統,減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文化傳承與創新策略。深入挖掘寒地黑土區域的文化內涵,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對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藝術文化等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結合現代旅游需求,創新文化展示和體驗形式,如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沈浸式文化體驗項目;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藝、手工藝品等文化產品,豐富文化旅游內容。

  加強文化傳承與教育,培養文化傳承人纔。在當地學校開設地域文化課程,開展文化傳承實踐活動;建立文化傳承基地,邀請民間藝人、文化傳承人進行技藝傳授和培訓,提高當地居民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同時,通過旅游活動向游客傳播寒地黑土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制定科學合理的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總體規劃,加強與生態保護規劃、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的銜接與協調。根據區域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和旅游市場需求,進行旅游功能分區,如劃分冰雪旅游區、鄉村生態旅游區、文化體驗區等,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開發。

  優化旅游空間布局,構建『核心景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空間結構。以核心景區為吸引核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品牌;建設特色小鎮,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提供多樣化的旅游服務;依托美麗鄉村,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和民宿產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同時,加強景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和旅游線路設計,形成便捷、高效的旅游網絡。

  開發多樣化的生態文旅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冰雪旅游產品方面,除了傳統的冰雪觀光和滑雪項目外,開發冰雪主題的節慶活動、冰雪運動賽事、冰雪養生等產品;在鄉村生態旅游產品方面,推出田園采摘、農事體驗、鄉村民宿等項目;在文化旅游產品方面,打造文化遺址參觀、民俗文化體驗、藝術創作等產品。

  提昇旅游服務質量,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意識。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務質量監督體系,加強對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管理和監督。引入智慧旅游技術,建設旅游信息服務平臺,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查詢、預訂、導航等服務,提昇游客的旅游體驗。

  塑造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品牌形象,提煉獨特的品牌核心價值,如『寒地黑土·詩意棲居』『冰雪之鄉·文化沃土』等。設計具有辨識度和吸引力的品牌標識和宣傳口號,加強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和傳播。

  加強品牌營銷推廣,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影視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宣傳。舉辦具有影響力的旅游節慶活動和文化賽事,如寒地黑土文化旅游節、冰雪藝術大賽等,提高區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與國內外旅游機構、旅行社的合作,拓展旅游市場,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魅力。

  五、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實踐路徑

  政府在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對生態文旅項目的資金投入和稅收優惠力度,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旅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通信、水電等條件,為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生態文旅棲居的健康發展。

  多方合作與協同發展。推動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的合作與協同發展。政府負責制定規劃和政策,提供公共服務;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和服務,分享發展成果;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保障。通過建立多方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地可持續發展。

  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文旅棲居發展的積極性,讓居民成為生態文旅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鼓勵居民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業,提供旅游服務;組織居民參與文化傳承和旅游活動的表演,增加居民的收入來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居民能夠從旅游發展中獲得公平的收益,提高居民對生態文旅發展的支持度和認同感,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發展。

  加強科技在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發展中的應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管理,提高生態保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運用科技手段創新旅游產品和服務,如開發智慧旅游景區、虛擬旅游體驗等項目,提昇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鼓勵開展生態文旅相關的科研創新,為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橕和創新動力。

  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作為一種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游發展和居民生活有機融合的發展模式,對於寒地黑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內涵、價值的分析,以及對當前發展現狀和問題的研究,提出了生態保護與修復、文化傳承與創新、旅游規劃與空間布局優化、旅游產品與服務提昇、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等規劃策略,並闡述了政府引導、多方合作、社區參與、科技支橕等實踐路徑。

  在未來的發展中,寒地黑土區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旅棲居為發展方向,堅持生態優先、文化引領、創新驅動的原則,實現生態、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完善相關理論和方法,為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也為其他類似區域的生態文旅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促進人與自然、文化的和諧共生,實現『詩意棲居』的美好願景。然而,寒地黑土生態文旅棲居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項目名稱:寒地黑土特色環境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項目編號:YWK10236200103)


編輯:劉申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