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綏化6月27日訊(張亞新 特約記者 段金林)治理黑土地上的侵蝕溝已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加強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這是侵蝕溝首次被寫入一號文件,並與鹽鹼地、沙漠化治理同列。慶安縣歡勝鄉采取綜合立體措施,創新探索治理新模式,已成功治理160餘條侵蝕溝,有效遏制黑土地流失,為糧食安全生產築牢根基。
歡勝鄉雖地處平原,卻因丘陵多、河流多、窪地多,導致侵蝕溝密布。溝體長短不一,長的超一公裡,短的也有數十米。每到雨季,黑土被連片衝刷,原本肥沃的耕地變得支離破碎,『插根筷子能發芽』的良田逐漸沙化、板結,令農民痛心不已。更嚴重的是,縱橫交錯的侵蝕溝阻礙農機通行,極大制約了機械化作業效率。面對這一困境,當地曾嘗試『打補丁』式治理——從外地運來土包、沙石填溝,但大水過後,填土被衝毀,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效果也微乎其微。
為破解難題,鄉政府邀請專家『把脈』、匯聚群眾智慧,最終探索出四種科學治理模式:
一是溝底築谷坊。該方法無需削坡,保持耕地原貌,通過在溝底修建橫向攔水壩,穩固坡腳、抬高侵蝕基點,防止溝體下切與橫向擴張;溝側覆土後還可種植植被,因操作簡便、實用性
強,深受農民認可。
二是秸稈滲濾排水。先將溝道開挖成矩形,再將秸稈捆紮成方塊,沿匯水線密實鋪設,並配套攔水土埂、地下暗管和滲井。這種設計能將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暗流,降低水流衝刷力,且秸稈因缺氧與凍土層保護不易腐爛,取材便捷,成為低成本治理方案。
三是柳條編織跌水通道。選取兩指粗的新鮮柳條,沿溝底縱向鋪設,每隔一米用柳條橫向壓實並打木樁固定,形成連續排水通道。雨水經通道流淌時,既減少黑土流失,柳條生根成灌後,更能強化固土護坡效果。
四是石籠網格護坡固溝頭。從溝道兩側漫坡延伸至溝底,鋪設填滿石料的石籠,外圍加裝鐵絲網形成防護網格,並在坡面種植落葉松、苕條等耐旱固土植物。根系牢牢抓土,有效阻止侵蝕溝延伸,所選灌木高度適中、需肥量低,不影響周邊作物生長,廣受農民好評。
在治理過程中,歡勝鄉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各村依據地形、水勢差異,靈活選擇治理模式,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動群眾參與。通過科學治理,破碎的耕地得以『縫合』,不僅擴大了有效耕種面積,更恢復了機械化作業條件,為黑土地保護與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