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綏化5月28日訊 ( 林倩倩 特約記者 孟維欣 ) 隨著氣溫回暖,明水縣6.4萬畝水稻插秧工作進入關鍵期,田間地頭機械轟鳴穿梭,人機協同作業高效推進,科技力量成為春耕生產的『硬核』支橕。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插秧5.2萬畝,進度超80%。其中,光榮鄉、樹人鄉等重點產區通過『機械插秧+無人機運秧』模式,讓傳統農耕煥發出智慧農業的新活力。
在光榮鄉1.4萬畝稻田區,機械化作業與智能設備的配合成為春耕焦點。在水田作業現場,插秧機勻速行進,秧苗以均勻的間距和深度整齊入泥;無人機則沿規劃航線精准運送秧苗箱,實現了從『人工運秧』到『空中補給』的昇級。機械化作業確保了株距、深度的標准化,為秧苗的紮根生長奠定基礎。放眼望去,成行的秧苗如綠色線條在田野鋪展,正編織著豐收的希望。
樹人鄉利金村種糧大戶劉立國的500畝稻田裡,插秧機正按標准株距快速作業。『農技中心發的「技術明白紙」把每個環節都講透了,技術員還到地裡手把手教。』他指著已全部入田的秧苗介紹,機械化插秧讓種植周期大幅縮短,而農技人員的全程指導更讓他吃了『定心丸』。據悉,明水縣農技中心今年圍繞催芽播種、苗期管理等關鍵環節發放3期技術資料,並組織技術員深入田間解決實操難題,讓科技服務真正紮根土地。
如今,6.4萬畝稻田的插秧工作正按農時有序推進。當無人機的轟鳴聲與插秧機的運轉聲在田野交響,當標准化種植技術與智能裝備深度融合,明水縣的春耕現場已不僅是農忙的戰場,更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的展示舞臺。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人機協同繪藍圖』,科技正為黑土地的豐收夢想插上翅膀,讓傳統農業在創新驅動中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