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秀利
『等你們念大學了,我也要出去打工。』自我記事起,母親就常念叨這句話。好幾次,我不耐煩地回懟:『你現在就能去,我可以住校,不用你操心。』母親被我噎得不再吭聲。
可每當村裡有婦女從城裡打工回來,跟她分享外面的世界,二十歲出頭就嫁給父親的她總會滿臉羡慕,在我們耳邊念叨:『去城裡打工,按時上下班,到點領工資,還能見識外面的世界,多好啊。』
那時,村裡大多是男人外出打工掙錢,婦女們留在村裡帶孩子、乾農活,只有農忙時,外出務工的男人們纔回家突擊幫忙。也有個別婦女,因身體原因乾不了太多農活,孩子又有長輩照看,得以外出打工。但我們家,有我和哥哥兩個孩子,母親手腳勤快,又沒了爺爺奶奶幫襯,顯然不具備外出務工的條件。
時光飛逝,我和哥哥大學畢業後,都在城裡安了家,母親外出打工的念頭也在歲月裡漸漸淡去。
誰料,一場意外打破平靜,父親遭遇車禍,在醫院住了半年,母親日夜守在床邊照料。住院期間狀況頻出,父親接連做了三臺大手術,每次進重癥監護室,醫生都下達病危通知書。原本只是鬢角微白的母親,等父親出院時,已然滿頭銀發,那些擔懮、焦慮與深沈的愛,悄然染白了她的頭發。
送父母回老家後,我和哥哥返回工作崗位,父親便由母親悉心照顧。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父親神志慢慢恢復,可因無法像從前勞作,情緒十分低落。母親見狀,每天陪父親出門散步,耐心與他談心。後來,父親愛上養蜂,母親二話不說幫他搭蜂桶。第一次取蜂蜜時,母親蒸了兩大鍋饅頭蘸蜜,還邀全村人來嘗。日子長了,父親成了村裡的養蜂專家,也逐漸開朗自信起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的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村創業,老家也迎來了新變化。政府在山背後規劃了一座發電站,母親終於得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工作中,母親結識了不少新朋友,父親又熱情好客,家裡常常熱鬧非凡。很多時候,我給母親打電話,聽筒裡傳來的總是她忙碌的聲音:『忙著招呼客人呢,沒時間跟你聊啦!』
這份工作,讓母親的勤勞、質朴、熱情與踏實被更多人知曉。電站完工後,村裡又有年輕人回來承包土地種菜,招小工時,鄰居們都推薦母親來牽頭。母親順理成章地成了『包工頭』,時常帶著村裡的婦女們種花、種菜,甚至還接到不少外縣的業務。
母親每次領到工錢,都會一分不少地交給父親,還不忘誇贊:『多虧你在家做飯、收拾屋子,我纔能安心出去掙錢,這錢由你安排。』父親捧著工錢,笑得合不攏嘴,就像母親年輕時,父親把工錢交給她,囑咐給孩子們交學費時一樣。
從青絲到白發,父母的愛情,宛如一壇陳釀的美酒,在歲月的流轉中,愈發香醇濃厚。歲月無情地奪走了他們的青春容顏,卻讓他們相濡以沫的深情如珍珠般在時光的磨礪中熠熠生輝。
曾經,父親在外奔波,母親在家操持,為家庭橕起一片天;如今,母親在外打拼,父親在家守候,默默支持。他們的愛情,在生活的瑣碎中紮根,在艱難困苦中綻放,化作了日復一日的陪伴與理解。那滿頭銀發,是他們愛情的見證,閃耀著歲月的光芒。
這份銀色愛情,不僅滋養了他們彼此的靈魂,更如同一盞明燈,穿透歲月的迷霧,照亮了我們子女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成長的旅途中,深刻懂得了責任、堅守與愛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