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綏化10月29日訊 ( 趙建民 特約記者 張靜怡 ) 隨著蘭西縣大田作物秋收生產全面開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也適時啟動收獲技術指導工作。連日來,蘭西縣農技專家深入鄉村,走進田間地頭,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廣大種植戶掌握大豆、玉米秋收注意事項,提昇農作物收獲水平,植入更多新知識、新理念,讓這個秋收的季節科技感滿滿。
在蘭西縣遠大鎮奮斗村與中海油聯農惠農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大豆示范園區,圓鼓鼓的豆莢掛滿枝頭,兩臺收割機正在作業,往來穿梭,一顆顆飽滿的豆粒傾瀉而出。今年遠大鎮共種植4.2萬畝大豆,並與域外企業合作,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應用了新的種植模式,在鹽鹼地上種出了高產出,收獲了高效益,起到了示范引帶作用。此外根據不同的大豆收獲方式,農技專家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今年我們村通過村級合作組織,進行土地托管,共種植大豆6400多畝,我們采取了統一選購良種,大機械精細整地,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除草,病蟲害針對性,根瘤菌劑接種等方式,大大提高了今年的大豆單產,現在到了收獲的季節,縣裡的農業專家又來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整體的產量有不少的提昇。』遠大鎮奮斗村黨支部書記李傳民說。
據了解,大豆收獲時要注意天氣狀況,適時收獲,以免降低品質,一般機械收獲在大豆黃熟期進行。這個時期的大豆,豆葉全部脫落,豆莢和豆乾呈現了褐色,籽粒出現了品種色澤,含水量低於18%,植株擺動時有搖鈴聲,是機械收獲的最佳時期。
『對於正常生長的大豆,機械收割一定要調低割臺,一般割茬高5—6厘米,不留底莢,不丟枝,力爭將田間損失破損率降到最低點。人工收獲應該在豆莢和豆粒變黃的時候,豆粒開始歸原,這個時候收獲是最佳時期。』蘭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鄭子軍說。『對於貪青晚熟的地塊,臨近酷霜前割倒並鋪放在壟臺,增加後熟作用,條鋪晾曬5—7天後,當籽粒含水率降至15%時,進行人工拾禾。』
此外,鄭子軍還建議農戶應該在早晨或傍晚收獲,避開中午高溫時段,盡量減少損失,同時要避開露水,實行分品種收獲,單儲單運,收獲後放晾場晾曬,當籽粒含水量達到13%就可以入庫儲存。
據悉,近年來蘭西縣大力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與農技深度融合的現代科學種植方法,示范推廣農作物全生育期機械化作業,既節約生產成本,更降低勞動強度,大幅度提昇農業科技含量和種植業整體效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進入10月,該縣主產糧食作物——玉米,也迎來了大面積收獲。
在蘭西縣臨江鎮的一處玉米高產示范園區,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整排整列的玉米稈被大口『吞』進機器,在經過摘穗、去皮、脫粒等處理後,黃澄澄的玉米粒源源不斷地『流淌』進運糧車。
玉米已進入了完熟期,農技專家建議,廣大農民朋友應根據不同地塊不同品種並結合天氣情況,合理安排收獲時間,確保秋糧適時收獲顆粒歸倉。
『玉米成熟的標志從外層看,苞葉發黃變松,籽粒變硬,玉米乳線消失,籽粒尖端出現黑層,並且呈現本品種固有的色澤,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收獲了。』鄭子軍介紹。
此外,鄭子軍還列舉了玉米收獲時候的不同具體情況,方便農戶們『對癥下藥』。
『對於玉米籽粒含水量在28%以下,可以進行機械直接粒收,對於籽粒含水量在28%以上,機械直接收棒。機械收粒的應及時進行晾曬烘乾,機械收棒要碼好垛子、上簍子,避免發生霉變捂堆。對於含水量較高的玉米應適時晚收,做到不下酷霜不收,增加後熟作用,增加乾物質的積累。受淹積水地塊,在玉米成熟後要抓好晴好天氣,組織人工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