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宇
『秋色枝頭風吹動,金穗波浪萬裡綿』。近日,筆者來到肇東市五裡明鎮鑫伯利農機專業合作社,一片秋收美景映入眼前。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永正站在玉米單產提昇工程示范基地土壤標准剖面區,對著土壤剖面標尺剖析土壤層次劃分。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學生圍坐在地頭,認真聽著講解『我們試驗田黑土層比較薄,大概只有25cm,黑土地保護迫在眉睫。』
『這學期我們幾乎一多半時間都在這裡,和老師一起進行玉米單產提昇的研究,基地前面不遠處就是我們的實驗站,我們日常生活、科研、教學、培訓都在那裡。』研究生李寶貴說。
據了解,2021年10月,中國農業大學與肇東市簽約,開展校市合作,隨後在五裡明鎮鑫伯利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了中國農業大學肇東實驗站。由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永擔任實驗站站長。
『中國農業大學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過去困擾我們的「黑土退化」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合作社已經連續兩年實現了單產突破噸糧。』合作社理事長單玉恆說。
陳永教學結束後,我們和他以及學生們一同來到了實驗站。這裡教學環境乾淨整潔,科研培訓設施完備,剛坐下後,陳永就打開了話匣子:『前幾天,剛完成的玉米測產,14個標准水分的玉米測產結果達到了1041.3公斤,玉米產量繼續呈向好態勢。這也意味著我們的黑土地保護性利用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陳永說:『我們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動監測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黑土地保護等項目,在肇東開展了兩年的田間試驗以及示范,采用大壟雙行密植播種+水肥一體化技術+秸稈粉碎深埋的集成模式,通過優化種植密度與精准的水肥管理,使作物能夠更好地利用光、熱、水資源,從而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提昇了單產,通過秸稈深埋還田來保護黑土。』
據了解,這一技術模式可以有效應對旱澇對作物帶來的不良影響。由於在每壟都鋪設了滴灌管,可以及時為作物供水供肥,在旱季,保證作物不遭受水分脅迫,在多雨季,避免作物脫肥,減少作物倒伏的風險。
自實驗站建立以來,陳永教授團隊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農業重大科技項目、綠色種養循環項目、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項目等多項重大農業課題項目,開展了黑土地保護性利用、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玉米單產提昇等科技攻關。深入探究黑土退化阻控和單產提昇背後的科學機制,構建了『專家+合作社+農技』三位一體的地力產能協同提昇的綜合模式。
陳永帶領的科研團隊中,匯聚了一批年輕有為的研究人員,他們中有博士後、博士、碩士,在黑土地保護性利用技術攻關及單產提昇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博士後韓已文談到自己的科研歷程時說:『陳永教授教導我們,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在田間地頭開展科研實踐,推動技術落地,纔能真正造福農民。』
陳永教授團隊在實驗站兩年來,依托實驗站,在玉米單產提昇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23年,中國農業大學肇東實驗站平均畝產達到2053斤(14%含水量),突破了噸糧田,位居黑龍江省單產第一。2024年,實驗站在退化黑土智能監測平臺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了黑土地的退化機制及保育措施,使得玉米示范田的單產再創新高,目前,測產達到2082.6斤(14%含水量)。
在采訪結束時,陳永教授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我們將與肇東市政府以及禾大科技更加緊密合作,繼續深化黑土地保護性利用研究,通過調整行距及優選品種等挖掘玉米單產提昇潛能。當前,很多農業技術仍受制於國外,我們將發揮中國農業大學的力量加大農業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探索智慧型水肥一體化國產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