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古鎮白霓橋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8-19 字體:

程應峰

 

  白霓鎮,因橋而名。大市河淙淙潺潺,穿鎮而過,相傳一位叫熊白霓的人,修了這座石拱橋方便路人過河,人們為了感謝他,便將該橋命名為白霓橋。後來,這裡便以橋為起點開始聚集成古鎮,便是白霓鎮。據《崇陽縣志》記載:『白霓古橋始建於明宣德年間,初名白泥橋,嘉靖40年(1561年)重修,改名白霓橋,已歷明、清、中華民國600多年歷史。』

  白霓鎮位於鄂南三縣中心,處崇陽盆地東緣,東邊與江西接壤,南與湖南岳陽相望,北連咸寧、武漢,西鄰赤壁。武漢至湖南長沙的106國道、崇陽至江西修水的省道交匯於此;高堤、大市兩河穿鎮而過,匯入長江,自古是崇陽縣東部交通樞紐,周邊鄉鎮物資集散地。

  白霓鎮方圓100多平方公裡,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1977年,白霓鎮出土的商代銅鼓,據專業考古人士考證,距今已有3600多年歷史,成為崇陽古代文明的象征。1979,在該鎮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更是青銅藝術瑰寶。建於後唐和宋代的崇陽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堰、遠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仍灌溉著萬畝良田,瀑布飛流,氣勢壯觀;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將士與清軍血戰歇馬山。

  建於明清年間的石板街,見證著白霓古鎮久遠的商貿文化。明、清以來,當鋪和各種商號、大小手工業作坊、商販攤點、交易市場均集中於此。當年,白霓是長沙至武昌的古驛道必經之地,這條石板街正是驛路的通道。再加之大市河穿過石板街東頭,流入陸水河,匯聚於長江,水運也十分便利。清末民初,三省交界的白霓鎮成為各種土特產品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出產茶葉、烏臼油、羊山紙、稻谷,還有江西一帶的桐、茶油,從這兒裝船運往武漢,然後換回糖、鹽、布匹及一些生產、生活必需品,除供應白霓鎮本地之外,還遠銷通山與周邊的湖南、江西等地,成為重要的商貿集鎮。

  白霓鎮物品豐富,商人誠信經營,受到附近江西人青睞。清代詩人沈哲卿曾賦詩描述當時的情景:『城中多共遠高棲,辦得蘇杭百貨齊;十字街頭人濟濟,高樓鋪面屬江西。』至今,逢年過節,依然有許多江西人趕到白霓鎮來購置商品。

  如今的白霓鎮,尚存的一條石板古街,街道大部分還保持著原樣,白牆黛瓦,雕欄畫柱,檐牙高啄,古朴典雅,巷道曲折,尺度宜人,鋪面一個接一個。這裡有青石底、馬頭牆、斗共檐、板門店、朱漆櫃、深天井……在清末民初,這條長350米、寬4米的小街,竟有300多家商鋪和作坊。有民謠傳唱至今:『白霓街、白霓街、麻花?子擺不開』。地方志顯示,這一條古街的300多戶商鋪中,有10多戶麻花?子店,那油炸麻花?子的油香味,讓人垂涎欲滴。白霓麻花成名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來到崇陽的人,大抵都會帶一些白霓麻花作為饋贈禮物。對白霓古鎮的麻花,蘇軾《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濃於酒,壓扁佳人纏臂金。』

  青石條鋪成的路面,早已被飛逝的光陰研磨得凸凹不平,街道兩旁靜靜佇立的古老商鋪,雖是滄桑滿目,卻依然安詳。鋪門上曾經鮮艷的朱紅色,經歷漫長的歲月後,變得晦暗,但透過這些厚實的木門,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喧囂與繁華。穿過古香古色的石板街,在街口寂然橫臥的那座石橋,便是標志性地標白霓橋。

  白霓古邑人傑地靈,人纔輩出。清京劇名伶米應生,白霓麻石米家人,為京劇創始人之一。源於白霓民間的長篇敘事史詩《鍾九鬧漕》,作為我國詩歌藝術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財富,具有千古不朽的價值,為崇陽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加了至關重要的一碼。《鍾九鬧漕》又名《鬧錢糧》。范文瀾著《中國近代史》上編第一分冊記載:『1841年,湖北崇陽白霓嚴?的鍾人傑聚眾數千人起義,自稱「鍾勤王」,並豎起都督大元帥紅旗,次年戰敗被殺。』該長詩取材於真人真事,敘述了這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結構嚴謹完整,語言朴實優美,具有極高的史學、藝術價值。

  傳說中的崇陽民間『提琴戲』,就緣於白霓古鎮。當『提琴戲』以上古之音進入當地人的生活,在古街巷不絕繚繞,屬於他們的生活便有了特別的韻律、滋味。在一陣陣遠遠近近獨特的琴音中,一對對戀著愛著的男女,在琴聲裡有腔有調走心的模樣。他們在琴聲中凝視,淺笑,對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陶醉在一份滿滿的快樂和幸福裡。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