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晉謁中山陵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8-12 字體:

清小禾
 

  『不怕掃墓人白頭,中山凌樹綠悠悠。當年黃埔分明在,風雨同舟憶歸游。』有關中山先生的這幾句詩,一直在腦海裡浮現。中山陵就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木鐸往往用來比喻聖人或智者。《論語·八佾》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把孔子喻為木鐸。從中山先生的歷史成就來看,是絕對當得起這一稱號。他看到這裡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杯土,以安置軀殼爾。』這個風水寶地與他一生為民請命是相稱的。

  由廣場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四楹三闕門衝天式石牌坊。坊額正中的『博愛』二字,為孫中山手跡。語出唐代韓愈《厚道》『博愛之謂仁』。顯然,『博愛』二字含蘊對孫先生畢生愛民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頌揚。陵門正中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金閃閃的大字,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這四個字,無不飽含著孫中山先生一顆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赤誠之心。『天下為公』做何解釋?許多人理解為大公無私的意思。其實不然,『天下為公』是出自《禮記·禮遠》一古句,其意是指:天下君王不為一家私有。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帝王都把天下視為私有財產,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正是結束這種天下為私的不合理結構。

  中山陵的整體結構是一組中西結合,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群,無論在整體組合上、色彩運用上以及所用建築材料上都很成功。中山陵設計師是著名的中國工程師呂彥直,建造這座雄偉莊嚴的陵園,前後共用三年多時間。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談判破裂,周恩來離開南京前,特率中共代表團去拜謁中山陵,並親自獻了花圈。守靈的士兵很受感動,說:『真正信仰孫中山先生的,不是別人,是中國共產黨。』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維修中山陵,新栽培了二百多萬株樹木,綠蔭蔽天。近年,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也來拜謁過中山陵。中山陵成了兩岸同胞求和平統一的目光交匯點。

  先生雖然走了,長眠於寧靜、秀麗的山城之上,但他的浩然正氣長存於天地之間。望著不斷飄落的黃葉,我的思緒也飄得很遠很遠。『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不正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麼?

  下得陵來,在博愛坊前,也是在連戰和吳伯雄題詞的所在,慢慢的哼成一首古絕:『立言銘博愛,形似自由鍾。仰之彌高處,為公天下崇。』中山陵不再僅僅是一座墓葬,它是一座充滿敬意的雕刻,是一項極高的藝術成就。每一塊石頭,每一片青瓦,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和人民的情愫。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