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民
廿八都鎮地處浙閩贛三省邊界的浙江省江山市境內,這個隱在深山少人未識的小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稱為『遺落在大山裡的夢。』
1100多年前,黃巢起義軍揮師南下,遇仙霞山阻隔,於是開山闢嶺,打通了一條七百餘裡的仙霞古道,並在此設立軍事要塞。仙霞古道亦成為通往浙閩贛三省的唯一古道。黃巢起義軍失敗後,流散的軍人在此安身,南來北往的各地客商亦在此雲集,軍事要塞逐漸演變成了百貨貿易集散地。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四十四都,此地排行第廿八,因之得名廿八都。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必經的第一站,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
時光飛逝,如今的廿八都少了曾經的興盛,但卻深山大川之中悄無聲息地散發著它迷人的色彩。古鎮的明清建築融合了浙式、閩式風格,積淀著濃郁的民俗風情,厚重的傳統文化,布局隨地勢、環境、巷道之變化而變化,錯落有致,不顯凌亂。行走在廿八都卵石鋪築的街巷上,目之所及的民居基本為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式結構,民居正站均為石結構,門樓多以精致木雕構件組合而成,二進一天井,也有三進二天井的廳堂,房內廳堂自成院落,門扇、窗戶上圖案精美,均無雷同,是會說話的建築。
站在廿八都老街上,最富有特色的是家家戶戶的門楣。門楣多為樓閣式,由梁、枋、檐、望板和垂簾虛柱構成四柱三樓式。各個部件都精工雕刻,堪稱絕頂的藝術品,題材多為福祿壽、合和二仙等吉祥物,惟妙惟肖。
馬頭牆是廿八都民居最富有表現力的地方之一。它隨屋頂的坡飾層層疊落,多達二至三次,每層在牆頭均用小青瓦做成短檐和脊,脊上青瓦豎立排列,盡端處起翹反卷,脊下兩側是短短的瓦瓏,溝頭滴水,精致、緊固、科學。這種逐層迭落的山牆當地稱之為三花山牆或五花山牆,這費盡心機構建的馬頭牆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功能是防火,以免一家失火,殃及鄰宅,故而又被稱為封火牆——古老的建築智慧和防災意識可謂匠心獨具。
在廿八都眾多的古建築中,孔廟最雄偉壯闊。我邊走邊看邊聽朋友介紹:孔廟建於清宣統年間,佔地1500餘平方米,整體布局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門庭、正門、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寢殿共計三進三天井,左右為廂房,以檐廊連結,結構上,明間均為抬梁式、邊貼為穿斗式,正殿為兩層重檐歇山頂樓閣,四面飛檐出挑,十分高大峻偉。建築內以精湛的木雕藝術和豐富的彩繪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標、天花板,均繪有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龍、鳳、花、鳥等繪畫作品,題材豐富,形象極為生動,猶如一座彩繪殿堂。
我們來到位於半山腰的大王廟,這座深山古廟呈現的壯美令人震撼。藍天白雲之下,古廟背依青山,面向開闊的金黃色稻田,粉牆與黛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使得我不禁心生敬畏。
俯矙廿八都鎮,這個穿越時光隧道,從遠古走來的小鎮,靜靜地安臥在仙霞山脈的懷抱之中,飛檐斗拱建築間昇起的裊裊炊煙在晚霞中昇騰,融入色彩漸濃的天空,無聲無息地綻放著美麗、安祥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