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攝特約記者 高偉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明水縣育林鄉依托優越的草原優勢積極發展畜禽養殖,推動大鵝養殖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唱響鄉村振興致富歌。
7月31日上午,在育林鄉富裕村的草原上,綠油油的大片水草成了養鵝的肥沃土壤,成群的白鵝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宛如一片片潔白的雲朵,悠然地飄落在碧綠的草地上,它們或水中嬉戲,或草地覓食,或引頸高歌。大鵝養殖戶張志剛介紹,他今年養殖『三花鵝』2000只,采用散養模式,主要以天然的水草為食,餓了吃草與草原上的昆蟲,喝了喝露珠,一天僅需要喂一次玉米面和豆餅,絕不添加飼料,這是純綠色的草原溜達鵝。
良好的自然條件成了養鵝致富的關鍵。張志剛今年通過自繁與外購鵝雛的方式,從6月17日開始養殖這批鵝,經過一個周期120天精心飼養,長到10斤左右的大鵝可以出欄。
據了解,張志剛4年前返鄉創業,依靠有利的草原優勢開始養殖『笨』鵝。何謂『笨』鵝?張志剛介紹,就是養殖周期長,需要四個月共計120天。這種『笨』鵝肉質好、口感好,營養豐富。出售時價格也高於普通肉鵝,兩種鵝每市斤相差2-3元。而且本地草原土質呈弱鹼性,白鵝吃這水草肉質特別好。
『去年銷售大鵝時市場價每斤13元,前年每只鵝市場價每斤15元。去年去除飼養成本每只鵝掙20多元,今年估計能掙到30元左右。』當問及養鵝收入時,張志剛算起了經濟賬。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戶戶依靠養殖增收。
網上平臺助力,大鵝銷售開闢新路徑。張志剛利用微信平臺和抖音、快手APP,把這些『草原溜達鵝』的視頻發到網上,有不少外地人從他的直播間購買『笨』鵝,吃後反響特別好。張志剛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綠色食品。尤其是逢年過節,「溜達鵝」「溜達雞」就成了「香餑餑」。』
張志剛通過不斷積累養殖經驗,加強飼養管理,鄉裡免費提供防疫藥品,村裡免費提供草原養殖。在他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下,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他的養殖事業也隨之越來越紅火。
據介紹,大鵝養殖產業具有投資小、生產周期短、生產風險低等特點,是實施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發展鵝產業可以利用農閑時間飼養,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致富的有效手段。近年來,育林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生態養殖,通過大戶典型帶動模式、黨支部+合作社集約管理模式、村集體孵化器模式、房前屋後放養白鵝模式、產業扶貧振興鵝等多種方式,吸引、留住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家創業就業,打造出育林特有的白鵝產業發展模式,創新養殖模式,繪就產業『興旺圖』。
發展白鵝產業,助推鄉村振興。育林鄉黨委宣傳委員王雲洋介紹,育林鄉有草原15.8萬畝,水草肥美,很適合養殖白鵝。在鄉黨委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白鵝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效益。現在全鄉有白鵝養殖大戶11戶,其中養殖2000只的有3戶、3000只的有5戶、10000只及以上的有3戶,散養戶487戶,全鄉每年白鵝出欄10萬只以上,經濟收入達900萬元。
白鵝養殖引活水,鄉村振興路更寬。育林鄉將按照科技化、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路徑,形成集飼料加工、種鵝繁育、商品鵝養殖、屠宰及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白鵝全產業鏈。將『明水育林白鵝』這張『白金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