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安縣慶安鎮福安村有個特色養馬專業大戶,他就是張賀明。他的馬群除已銷售的不算,現在存欄的就有68匹,每年純收入20多萬元。
張賀明為什麼突然想到養馬產業?原因是前幾年他養殖生豬,由於市場行情、防疫等因素影響,連續虧損了三年。這讓張賀明深刻感受到,養殖產業不可趕潮跟風,一定要有特色項目,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但這種獨到之處究竟在哪裡?張賀明當時思路並不明確,他開始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先後跑遍了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等地市的大型農貿市場,從中發現驢馬肉在市場走俏。經過再三權衡,張賀明萌生了養馬的想法。為了穩妥起見,他又走訪了畜牧、醫藥等部門及肉類市場,進行了多番考察,終於得出結論:馬具有體型大、生長快、瘦肉多、適應性強等特性,最關鍵是病害極少,耐寒性強,飼料普遍,飼養成本低,利潤空間大。馬肉含有多種蛋白質,脂肪含量又較低,這種特性使得馬肉市場銷量好。
基於此,極大增強了張賀明養殖馬匹的信心和決心,決定把特色養馬作為當家立業的養殖項目,先後自籌50萬元,購進40匹種馬,風風火火地辦起了馬場。張賀明養馬堅持走自繁自養的路子。馬是食草動物,主要飼料是玉米、大豆、水稻等植物的秸稈,而福安村又是水旱兼營種植村,盛產植物秸稈,飼料問題迎刃而解。此外,張賀明還把制造綠色有機農家肥作為頭等大事,他分設了6個馬圈,並從地裡拉來黑雜土,從草塘鏟來枯草土,墊到馬圈裡,經過漚制發酵,成為上等農家肥。70匹馬每年生產的優質農家肥達300多車,助力村裡農業豐產豐收。
張賀明為發展壯大養殖規模,一直堅持改良馬種。他從兩個不同國家分別購進吉普賽和阿爾登等優良馬種6匹,進行雜交繁殖。這種雜交的肉馬體型大、生長快、肉質鮮、效益高,體重達600多公斤,每匹成馬可產肉400多斤,每斤可賣到30多元。每匹馬扣除飼養成本,純盈利可達到萬元,每年銷售20多匹馬,純掙20萬元沒問題。
張賀明養馬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被樹立為全市的養馬產業典型,不少村民紛紛表示,也希望能加入到養馬的行列中來,共同開拓致富新路徑。
姜仁彬 特約記者 段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