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要聞 省內要聞 本地要聞 精彩點擊 專題新聞 通知公告 猛?象詩刊 日報數字報 晚報數字報 綏化晚報新媒體
經濟新聞 綜合新聞 視頻新聞 市場監管 黑土副刊 日報頭條號 小記者風采 日報公眾號 晚報公眾號 綏化直播
  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綏化新聞網  >  黑土副刊

遙望遠去的背影

來源:綏化日報 2024-06-17 字體:

徐迅
 

  到南方出差,在南京火車站轉車,因為乘坐的火車四個小時後纔到達,待在候車室覺得有些寂寞便四處溜達,竟然溜達到浦口火車站近旁的公園。

  浦口火車站是個老站,後來因長江大橋開通,就撤銷了這個小站,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浦口火車站因一百年前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父親前來為他送行去北京,在站臺上發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散文《背影》,而讓這個小站馳名中外。火車站消逝了,但《背影》留給人們的記憶卻久久留存。南京解放以後,當地政府為使民眾永遠懷念這裡發生的故事,特意別出心裁地在浦口火車站舊址闢建了一座公園,並在廣場上雕塑了朱自清的銅像。這座銅像展示了朱自清深情凝望父親背影的神態。他戴著眼鏡,系著圍脖,一襲青衫,手裡提著行李箱,顯得有些風塵僕僕的樣子。朱自清身旁的座位卻是空蕩蕩的,皮大衣上零亂地放著幾個朱紅橘子,那橘子紅得鮮艷,紅得熱烈。朱自清手裡攥著一個橘子,雙目朝向遠方,凝視遙望一個背影,那是父親的背影,似乎展示著朱自清急切等待父親的歸來。

  雕象為什麼要把這一情景定格展示在畫面中,因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一瞬間就顯得特別珍貴。1925年10月,朱自清受聘到京赴任。他父親對遠行的兒子卻不放心,盡管當時朱自清已經在外地獨立生活了多年,也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熟悉自己將要行走的路程。然而父親對兒子這次遠行依然放心不下。朱家當時家境相當『慘澹』,父親要送兒子,是變賣典當纔做到的。變賣典當雖湊足了路費,但日子卻出現了『虧空』。

  父親把兒子送進了車站,又忙著幫兒子照看行李,忙著購買路上吃的東西,忙著囑咐兒子路上千萬要當心,忙著囑托一路同行的茶房多照應。囑咐了又叮嚀,一切『忙著』安排妥當後,兒子讓他快回去,以免貪黑走夜路有危險。父親卻執然不走,動情地說:『我再買幾個橘子去,路上好解渴。』

  朱自清在《背影》中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父親買橘子的情景: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馬褂,舊棉袍穿在身上,本就肥胖的父親顯得更加臃腫,他蹣跚地走上月臺,穿過鐵道,慢慢探下身子,然後又慢慢爬上來,用兩手攀登著,再用雙腳往上縮,肥胖的身子微傾,顯得十分吃力的樣子……

  每當我讀到這裡,心中總會湧起一股暖流,猛地震撼一下,那塊最柔軟的地方被觸碰得酸疼,情不自禁的淚珠簌簌落下。這就是父對子的濃濃牽掛,這就是父愛子的醇醇親情。盡管是個微不足道的場景,一瞬間的舉動,但在朱自清看來,這雖是最常見、最普通、最平凡的父愛,卻是最偉大的父愛,時刻在他心中纏繞,在他腦海銘記,他一想起來,不僅眼中流淚,而且胸中湧血。朱自清終於忍耐不住,8年之後他在晶瑩的淚光中,抓住父親的背影,還原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如今的浦口火車站已經沒有了蹤影,遺址月臺也變得空空蕩蕩,不見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但那段長長的鐵軌,那個平平的站臺,卻仿佛成了一個歷史的幻影。就在那一刻,我重新仰望朱自清凝視父親背影的塑像,頓覺那雕像是最為奇特而又最靚麗的幻影。父愛子也好,母疼女也罷,總會彰顯在瞬間一刻。但就是這一刻,往往被子女忽視或是忘記,有多少人會像朱自清那樣牢牢銘記在心間,久久埋在心底。父愛子,母疼女,往往體現在點滴小事上,正是這些點滴小事,日積月累,形成了至真至情至純的愛,那是撕不斷的情,扯不斷的愛,正如一位作家所說,『這種愛就像釘在心坎上的一顆釘,鏽都鏽在裡邊,撬都撬不出來。』美好的瞬間就像長河的浪花,轉瞬即逝。只有用眼捕捉,用心銘記,纔會永遠沈浸在美好的世界裡,有溫暖和美好呈現在眼前,成為終生的樂趣。

  這大概就是《背影》給人的感悟和啟發,人們應該像朱自清那樣,發現愛,記錄愛,也銘記愛,並且去感受愛,珍惜愛,創造愛,那麼愛的長河就會隨時隨地在身邊流動。


編輯:韓敏

綏化新聞網©